敛聚、贪污。
这些言论终于传到孙中山那里去。孙中山立即询问胡汉民,你看这事到底怎样?
胡汉民回答说:“除非不做官,做官就免不了招致谤怨。如果不是哲生尽力工作,大本营的每天3万元军饷从何而来?这一点,我是绝对信任和支持哲生的。”
听胡汉民这样说,孙中山这才放了心。
胡汉民只是就事论事,绝非偏袒孙科。
但是他们两人在共事的过程中,因为孙科的少爷脾气,倒是常有矛盾,有时甚至闹到胡汉民跑到孙中山跟前要求辞职的地步。
有一次,孙中山亲往东江前线督战,急需把20万元的军饷发给滇、桂军,他们才肯出征。他命令胡汉民以大元帅府的名义发出手令,让孙科立即照办。
孙科从卫侍副官张猛手中接过手令,看了一眼,又是20万、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啊,就很不耐烦地说:“我又不会印银纸(广东方言,意即钞票),哪有这么多钱!”
一气之下就把手令撕了,丢进了字纸篓。
当日,在总统府,孙中山问下属:“滇军和桂军出发了没有?”
滇军司令在电话里照直说:“无粮不动兵。军饷还没有领到,部队不肯出发。”
孙中山立刻找胡汉民:“手令到底发出了没有?”
胡汉民回答:“已经让张猛去取了。”
这时,正好张猛空着手回来了。
孙中山大怒,急电孙科立即赶来,劈险就是一轮好骂:“军情十万火急,你怎么完全不当一回事?马上给我调20万来,办不到,就不要当市长!”
在孙中山面前,孙科当然不敢说什么,但他随即跑到二楼找胡汉民的晦气。
孙科指责胡汉民挑拨他们父子间的不和。胡汉民作为当时国民党的第二号人物,也不是个任人拿捏的软柿子,当然据理力争。
双方都据理力争,争吵中,孙科拿起手杖往胡汉民身上打去。
胡汉民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只见他轻轻一闪,手杖打到了办公桌的玻璃上,玻璃碎了一地,发出的声响惊动了在三楼办公的孙中山。
孙中山下楼看到这情形,生气得要命,一时火起,夺过卫士手中的驳壳枪,就要开枪打孙科。
吓得孙科夺路而逃,孙中山气不过,硬是提着枪追到了总统府大门口,连拖鞋掉了都没发觉。
赤脚猛追的孙老!
“逆子!快给我站住!”
??(◣д◢)??
要不是李烈钧等人出手劝阻,这起人伦惨剧就难以避免了。
这段不大和谐的小插曲,说明了在当时的环境下,孙科少爷脾气确实不小,但同时也说明这位筹款市长确实不好当。
时光匆匆,这位曾经爱耍少爷脾气的少年转眼就变成了大腹便便的中年人。
1925年,孙中山去世,孙科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此时的国民党内部也是派系林立,人人都想获得领导地位。此时的国民党最有威望的当属胡汉民和汪精卫。蒋介石利用特殊手段,成功取得了领导地位,成为了和汪精卫竞争的对手。
蒋介石的做法引起了国民党人的不满,纷纷“倒蒋”,孙科对蒋介石也早已不满,但凭借自己的实力却无法与他对抗,于是他和汪精卫合作,积极对抗蒋介石。
1931年5月,汪精卫的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孙科成为了得力助手。但政府成立不到一个月就垮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曾经反蒋的积极分子一下子就转变了态度,又投靠了蒋介石。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投靠了蒋介石之后,孙科的能力很快得到体现。在孙科的管理之下,国民党相继成立了财政部、公安部等部门,同时还成立了立法院、监察院、行政院、司法院以及考试院,孙科仕途也平步青云,很快当上了行政院院长。
蒋介石能够容纳孙科,一来孙科是孙中山的长子,其次,孙科也有一定的能力,最后,蒋介石容纳他,还能让自己留下一个好名声。
三、晚年归宿
尽管孙科兢兢业业为蒋介石做事,但他内心里却一直对蒋介石不满,总是在寻找机会绊倒蒋介石。机会终于来了。
解放战争爆发之后,随着解放军反攻的开展,国民党一路溃败。此时的孙科见有机可趁,于是采取种种措施逼迫蒋介石下野。
1948年3月底,南京国民党政府举行总统、副总统选举。
总统人选毫无悬念,非老蒋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