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 > 乾隆的出生地和生母

乾隆的出生地和生母

本书一出笼,乾隆是陈阁老的儿子的传说,便越传越广,越讲越真,甚至许多武侠爱好者都将这当成信史了。

关于“调包”的故事,清朝中期就有传说。最开始说康熙出自陈家,后来这个传说不攻自破,就又移花接木,安在乾隆皇帝的头上。其实,乾隆出生时,雍正的长子、次子虽已幼年早死,但第三子已经8岁,另一个妃子又即将临产。这时雍正也才34岁,正当壮年,他怎么会在已经有一个8岁儿子的情况下,急急忙忙、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儿去换陈家的儿子?这从情理上也是说不通的。

退一步说,其实雍正并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否登上皇位,又怎么会知道陈家之子是有大福之人呢?清史前辈孟森先生论及乾隆为海宁陈阁老之子这个传闻时说:“盖高宗尝四幸陈氏之安澜园;而陈氏之宅有堂匾曰爱日堂,为御书,又有一匾曰春晖堂,亦御书,皆以帝王赐题,而用人子事父母语意。此皆帝出乎陈之所本也。当清季世,上自缙绅,下迄妇孺,莫不知海宁陈家子有一为帝之说,而以为清虽满族,满为胡虏,必无此气度福泽,实由汉族暗移其祚,乃有此光昌之运。是说也,尤为汉人所乐道。故众口——词,牢不可破。”这段精辟的论述,虽说的是乾隆出身海宁陈家,这一点虽不能确信,但文中把历史上传闻之所以产生及广为流传的原因都说得明明白白了。

第二种传说,晚清长沙湘潭有一位著名诗人、学者王闿运提出,乾隆的生母虽然是钮祜禄氏,但的确与避暑山庄有关。王闿运是曾国藩的幕友,做过大学士肃顺的西席(家庭教师),也是晚清著名的诗人。他在《湘绮楼文集》里提到乾隆之母:始在母家,居承德城中,家贫无奴婢,六七岁时父母遣诣市买浆酒粟面,所至店肆大售,市人敬异焉。十三岁时入京师,值中外姐妹当选入宫。……孝圣容体端颀中选,分皇子邸,得在雍府。后来雍亲王生病,此女日夜服侍。数月雍亲王病愈,她怀孕生下了乾隆。

张采田《清列朝后妃传稿》中转引英和《恩福堂笔记》和王闿运《湘绮楼文集》记载,促发人们更加注意这个疑案。这一说法富于传奇色彩。

清遗老金梁等认为:清朝选秀女制度是非常严格的,从清宫《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中,可以看到当时清宫的一些有关规定。清宫的门卫制度更是森严,怎么可能让承德地方一个女子混进皇宫并入选秀女呢?但任何制度都有漏洞,要是所有制度都按制度上所说的那么井井有条,我们所有历史研究都会非常轻松。偶然性虽然让过去、生活更加纷繁,但也正因如此才充满乐趣。所以这种传说是值得参考的(详情见下文)。

第三种传说,曾做过热河都统幕僚的近代作家、学者冒鹤亭说:乾隆生母是热河汉人宫女李佳氏。上海沦陷期间,作家周黎庵写了《清乾隆帝的出生》一文,1944年5月1日发表在《古今文史》半月刊上,援引冒鹤亭的说法,并添加雍正喝鹿血等情节,增加了故事性:传说雍正在做雍亲王时,一年秋天在热河打猎,射中一只梅花鹿,雍正喝了鹿血。鹿血壮阳,雍正喝后性急,身边又没有王妃,就随便拉上山庄内一位很丑的李姓汉族宫女。

第二年,康熙父子又到山庄,听说这个李家女子怀上了“龙种”,就要临产。康熙发怒,追问:“种玉者何人?”雍正承认是自己做的事。康熙怕家丑外扬,就派人把她带到草棚。丑女在草棚里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台湾学者庄练(苏同炳)在《乾隆出生之谜》文中、台湾小说家高阳在《清朝的皇帝》书中,都认同这一说法,甚至于提出李氏名叫金桂,因为她“出身微贱”,而旨令钮祜禄氏收养这个男孩,于是乾隆之母便为钮祜禄氏。尽管乾隆生在草棚的传说流传很广、故事生动、影响也很大。

第四种传说,晚清文人天嘏在《清代外史》中,说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看自己是否像汉人。乾隆的确在宫中经常穿汉服,现在故宫还保存着不少乾隆穿着汉服的画像,也许这就是引起人们纷纷猜想的原因之一。

第五种传说,民国时期曾当过国务总理的熊希龄,从“老宫役”口中听得所谓乾隆生母的故事,并对胡适之讲道:“乾隆帝之生母为南方人,浑名‘傻大姐’,随其家人到热河营生。”这种传说因《胡适之日记》而流传比较广泛,但系毫无证据的口传,不能尽信。

一般来说,传闻的产生大多有某些事实为据,尽管这些事实可能或虚或实;而传闻若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即得到社会某一部分人的认可,则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问题是有关乾隆家世的传闻并没有随着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