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逍遥聊斋 > 第九十二章 补阳仙薯

第九十二章 补阳仙薯

李潇抄……借用的苏轼的诗,伴随着仙薯补阳的名头,渐渐传开。

他发现这一招真的好使,于是决定以后多用。

他并不知道这个念头,会让他将来多出一个“补阳真人”的名号……

除了做薯粉、酿红薯酒,李潇最近还组织了人搞腊肉。

闽地很多地方是不搞腊肉的,因为气候比较潮湿,腊肉容易变质,七七八八的原因。

李潇老乡过年都是杀羊,但他家有一些迷信原因不吃羊,所以都是吃海鲜。

后来在外地吃到了川味腊肉,李潇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什么川腊肉、贵腊肉、广腊肉、各种腊肠……不仅吃,自己还学着做。

只要有利可图,就会有人去做,马赛克一天吃一两头猪,就有大养殖场慢慢转向他们这边供货。

养两年才300斤的黑土猪,拿来搞腊肉,滋味可比英国大白猪强太多了。

当然,成本也更贵许多。

除了腊五花肉,猪肝塞蛋黄也能腊,还有各种的鱼、鸡、鸭,搞起来烟熏,那叫一个美味。

王慎几个看到李潇搞,他们虽然吃了许多山珍海味,但腊肉还真的没见过,都派了家仆来学,搞得现在市面上连猪肉都紧缺了。

除了在古代社会搞,现代社会李潇也安排人做。

安南自己也有腊肉,但越式腊肉就是腌制一下,挂树上熟成。好吃是好吃,但李潇口味偏重,还是更喜欢烟熏,大家就按他的意思做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仙薯粉的名头越传越响。李潇是当高档食品卖的,居然借此赚到了不少钱。

仙薯计划慢慢推行,还有一个煤球计划也开始动手了。

李潇的爸爸当年挖过煤,打过煤球。别看他们闽地不怎么产煤,晋省的煤老板很大部分是闽人,闽人和煤渊源很深。

但李潇没打过煤球。

他上网搜索了煤球的做法,然后网上以60元一把的价格,买下了100把打煤球的模具。

这算是很大一笔投资了!

煤炭和泥的比例是3:1,煤多泥少,加适量水搅拌,打成球晾晒。

六叔不是让武才和春生跟着他吗?这俩混球做啥啥不成,吃啥啥不剩,李潇就让他们和家丁一起打煤球。

第一天李潇来查看,这俩打着打着,打到了一起,被李潇罚了三天工钱。

第二天李潇去看,他们居然给钱给工友,让工友帮打……

‘算了,也不是真需要他们劳动,熟悉一下套路,做个管理层也行。’

古代一直就有烧煤,人们会做煤饼子,也知道一氧化碳中毒,只是由于冶炼技术不成熟,所以打不出太好的煤饼子。

李潇把模具拿来,自然就能打了。

忙活了一阵后,李潇琢磨着怎么和世界和平的对头做生意。

一直到宋朝,中国的外贸生意都特别红火。只要有国外船只到码头,立刻就有人上前联络,好吃好喝的供着,因为能赚大钱。

明朱元璋重农抑商,加上他不会做生意,越做越亏,于是对外贸易就慢慢变成了朝贡。

明时外国商人带货来到,会第一时间被扣起来,他们得说自己是外国特使,带东西来朝贡,东西才会被接纳。

而明朝对国外的“朝贡”,都会“少拿多还”,所以国外的商人都特别高兴。

只是明朝国力强盛也遭不住这种充大头,就会做数量限制。而后期对外贸易,干脆就掌握在世家手里了。

清朝情况和明差不多。

和一些较远国家名义上是朝贡,实际上做生意相比,安南有些不一样。安南古代确实是中国属国,古时候的中国经常驻军安南。

而如今的大乾朝外贸政策类似宋朝,又经过了摊丁入亩,人口超过了一亿,国内就是一个巨大市场,所以外国商人特别喜欢过来交易。

不仅东部沿海城市成了商贸圣城,就连桂省诸城,那都经常有安南商人从水路过来。

大乾的桂省有十一府、二州、二厅,和光绪后划分差不多。

大乾商人从甬、鹭岛购买茶叶、药材、生丝、布匹、瓷器,经道道关卡来到桂地,卖给安南商人。

而安南商人则是卖象牙、胡椒、燕窝、牛角、黄金,等等比较原始的财货。

这时候想要经商,还得有护照,过关卡用的。安南商人想来做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