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招开了全体教师大会。通过“设备”,大家一起收听了“天才”的发言。
……读书是为了知理,也可以说知礼。不要让自己的世界观停留在小学水平,什么你跟谁好了,你就支持谁,而不管事情的理。如果两个人发生了矛盾,你不能因为个人关系的好坏来判断事情的对错,要从公理公义的角度看问题,错了就是错了,哪怕你的好朋友跟你翻脸。当然如果他也继续读书或身经世间险恶,他会明白你,就算以后你们不再见面,他会在远方原谅你。话说回来,坚持公理和公义也是对人的尊重,也就是礼。将来你干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成为一个讲理的人。工作只是为了自身的谋生,而谋生的目的,是传播你的思想和观点。你只要影响了一个人,就是胜利,因为按照米粒的故事,经过一个轮转,就是六十四格的乘倍增加。那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如果上天没有给你征服哥德巴赫猜想的能力,知道这个庞大的数字,就是你学数学的目的。——可能后来,没人记起你,可是你会笑,你成功了。
成功并不是停留在出人头地,名满天下。孔子周游列国前并不会想到流传千古,成为传说。再说,孔子所做的工作中,按现在来说,也有不体面的。就算他立言后,也是靠人接济,并不是名成功就,名利双收。他的成功之处在于,穷则善其身。如果他利用自己的名望,收掠钱财,不思公理。我们现在就不会记着他。
孔子经历了很多,他写出了经。而今人经历了很多,却停留在感觉上。经是用来悟的,而不是用来统一思想的。有人让你猜它写了什么意思。真是奇怪,他自己恐怕都说不全他所写之文的意思。经就是这么个东西,所写之人未必有所读之人领悟的多。当你的经历接近或超过它所涵盖的。你就获得了真理。真理不是外来词。它只不过代替了一本书——中庸。
现代教育,名义上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我们做的不一定比老祖宗好。当然老祖宗也统一过思想,他们是为了统治者,为了生存。可做为民主、开放、自由、平等的我们,统一思想是为了什么呢?
学习应从人的本性出发。在没有生存威胁的情况下。我们要脱离强制学习……
教师们面面相觑,说的挺正常啊,只是有点古老或者说超前,不管是古老还是超前,现在人做不到。因为现代人做的是现代,永远也不会成为古老或超前。
……什么是国学。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甚至还有武侠与气功。
单从字面理解,国学应有它的专属性,类似于是自己国度的学问,可为什么别的国家没有国学,而单单我们有。这就是一个融合的问题。比如西医和中医,目前来说就无法融合。
纵观天下医学,实为一统。既然所针对的对象都是人,为何又要分中、西医。如果中医后人,致力于中医发展,那西医的那些手段又何偿不会在中医中出现。只可惜那些后人只把自己的思想停留在远古的天人论上,而没有去用现代的知识去验证、度量它。中医为何不能实现量化,这其实是一个并不难的问题。
动不动就对人体进行拆卸、更换的思维,似乎简单了一些,这种思维就连四五岁小孩都有,例如,玩具车坏了,拆开看看。这种与生俱来的思维会成就医学吗?如果人和玩具车等同,
那人还有什么价值。
中医中的气血却是西医所不能理解的。他们觉得,中医总在天地之间去寻找答案,似乎太理想化了。其实中医的理论要比西医宏大,而小孩子的智慧也是无穷的。如果挖掘,双方都是潜力非凡。我说这些不是想讨论谁的方法更值的推行。而是要证明,中医为何无法与西医真正的融合。
中医来自于国学,它最初的目的不是看病,而是天人合一的一种观念。老祖宗发现了天与人之间的联系,而且用极其简易、普通的方法说明之。后人参看,沿不同的领悟,而形成了多派医流。这不是老祖宗的初衷。他们的确想拯救天下之人,但“初衷”被后来的那些领悟者们利用了。于是国学衍化成了多种的学问,请问,哪个国家有这种学问,从这点来看,国学真有它的专属性。
国学即然有它的专属性,我们就不必再去讨论它能不能用的问题了。而是要讨论一下我们如何看待它。
在我看来,国学就是历代学者的书籍总和。但那么多书,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也看不完的。这就需要归纳出一个中心来。这个中心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