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女芒 > 喜相逢6

喜相逢6

?首先它一定是最适合于天,也就是自然规律。这是最要紧的。每个人都有学习自然规律的义务。揭示规律是人类的终极目标,是自然赋与生灵的责任。在人们孜孜不倦地搜寻着人类的起源究竟是什么的时候,为什么不想想,你正在构建国学。从这点看,国学应该成为全人类共同使用的概念。

其次,人要服从环境。环境的变化是必然的。它包括的要求很多,所以也比较复杂,但我们尊循最终作用的结果。它所形成的仍是与自然相合谐的一种境况。它所包括的内涵并不仅仅是生态的稳定,即使不适合于人类的那种环境也是它的一部分。人类并不是贯穿整个地球发展史中的见证人。

再说说人性。国学要符合人性,因为它来自于人性。历代学者综合上述两个方面,再把它们与人性结合。用著书立论的方式把国学的中心提炼出来。在众多的经典书籍中,只要细致的读,细致的分析,都可找到国学的国心。所以不必去读太多的书,而应细读,精读一两本书。你可以从四书五经中去选一两种,也可以去选择《道德经》、《史记》、《左传》。它们切入的点和叙述的角度不同,但它们最终要说的只有一个目的——人应该怎么活着。……

这有点超纲了吧!教师们又发出阵阵嗟叹。不过结合以前的传闻,可推测出这学生看了不少古书哇。可那有什么用!考试又不考这些。

……思想桎梏通常发生在某个空间或某一时间段内,它是人类思维方式固定化造成的一种必然结果。

在人类的最初时期,必须建立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接受外部空间对人体本身的作用。当外界信息不断充入人的大脑,就面临着思维框架模式的崩溃。这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是一个集体或群体的行为。在信息充入大脑中的无数个转瞬之间,才是真正把思想和行为融合为一体的时刻,才是精神和物质结合的时刻。

那么,那些转瞬之间是什么?为何它必须而且必然地充斥于整个思维积累和转变中?转瞬之间不是灵感,它是承接固定思维和灵感的一个极其短暂的过程,也恰恰是这个过程,才会让思维框架崩溃,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人类的智慧才能不受时空的限定,源源不断地进入人的大脑。

——物理学为什么要证明光线是弯曲的。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我们知道,其实我们在一列时光列车上,我们时时刻都在被未知的能量推动。这个时光列车有多大,是整个太阳系,还是更大一点的银河系?我们时时刻刻向宇宙释放着能量,它使我们不断改变着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当我们离开某一位置后,那个位置会怎么样?是被其它物质能量占用,还是真空?捕捉量子微粒和细化成像能给人什么?时光不能倒流,但可不可以循环?

光线可弯曲,是不是意味着人类的时光列车通过一定时间又会循环到过去的地方。宇宙究竟有多大,它是在无限膨胀的吗?也就是说,时空能量一方面让时光列车行进,另一方面,在扩大宇宙的外沿,如果外沿永无止境,那列车就不会回到过去,如果宇宙外胀停止呢?

——微粒捕捉和细化成像能让我们获得无限宇宙中有无数个空间,它们在不断地形成,然后被压缩。我们这个空间只是一个处于形成稳定期的空间,它终究在某一时刻被压缩,但在人类还没有证明这个结论前,延续它是首要的任务。这就需要人类还要继续存活于这个空间,但由于“神灵”的存在,思想桎梏出现了。

——光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承载着人的实体,一部分承载着人的思维。当两部分的运行参数相同,思维和实体同步;如果不同,就会分离。我们可以把未来的知识和观点输送给现代人,让他们成为未来人,加快对宇宙的认识,争取在“神灵”压缩空间前,逃出这个时空。……

老师们开始交头接耳,这个学生的思维转换得挺大,从人文瞬间转到了科理。不过综其所述,只是夸夸其谈,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虽然有点科学的想像,后来只能用“神灵”草草收场,看来该学生还是难以摆脱某种思想桎梏,他自我否定,很矛盾呢!

老师们也很矛盾。他们无法对该学生进行合理的判断。

主任终于出手了。他组织了一个调查团,光临了水神峪村。他们想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一下陈布尔的天赋,却一无所获。最后,调查组只能接受了村里的说法,陈布尔被大仙上身了。

望眼欲穿:其实,我能理解氓主插入这几段话的意思,他是想告诉我们,未来永远不能和现代同步,因为总有神灵在阻止现代成为未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