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可是为他说话的。
“听见了吧?”
“你爹不想。”
老朱瞥了眼朱允熥,一脸的得意之色。
“那就是孙儿自己想的。”
对朱标说了又不认的行为,朱允熥满肚子的怨气。
“而且,孙儿一定能修成。”
临了了,还不忘过过嘴瘾。
最后,又半阴半阳道:“那整理孔家的藏书,皇爷爷可否派个人过去,要是皇爷爷没人可派的话,那孙儿就自己过去了。”
以他的学识整理那些藏书虽有些吃力,但只要肯下苦功还是不愁完成不了的。
“小兔崽子,咋和咱说话呢?”
“屁股又痒了是吧?”
老朱一脚踹去,直接粉碎了朱允熥的阴阳怪气。
朱允熥弯腰揣摩腿上被老朱踹到的地方,回头楚楚可怜地盯着老朱。
他们父子合起伙来欺负他,他连句抱怨的话都说不得了?
“孙儿不会说话。”
“反正皇爷爷是君是祖,孙儿是臣是孙的,皇爷爷要想揍孙儿,孙儿还能说不吗?”
朱允熥梗着脖子,是不打算妥协了。
“小兔崽子。”
“要反天是吧?”
“你既想挨揍,咱就成全你。”
“咱棍呢?”
老朱吵吵把火的,起身就要找家伙。
“父皇,父皇...”
眼看老朱就要动手,朱标赶紧拦了下来。
“你这小子,脾气还挺大。”
“书是要修,但不是现在,电业所有你的富明实业支撑着大头,但朝廷仍需多少出资,另外还有天*的全民种植,包括后面的军卒的待遇。”
“以目前朝廷的实力并不足以再支撑这么大的工程,等将来朝廷宽裕了修是得修。”
“但绝不是为了文治,因文治修书这书就如孔家等那些世家的藏书一样被束之高阁在时间的推移之下腐烂发霉。”
“只有如你所说的那样,把修好的书供天下读书人传阅,这才能发挥他本身所存在的价值。”
朱标的一番解释,让朱允熥有了笑。
后世一些自媒体都假设说,朱标要是即位了的话,会不会比朱棣干的好。
刚是朱标对类似于《永乐大典》这种巨着的处理方式,就可见朱标却有较朱棣更高瞻远瞩的胸襟的。
“是孙儿误会皇爷爷了。”
朱允熥最大的优点就是知错能改。
在知道自己错了后,马上向老朱表达了错误。
认了错后,这才反应过来。
“不对啊。”
“朝廷既是决定将来要修,那皇爷爷必定也是知晓的啊?”
哪怕时间拖的太久,在修的时候老朱已经不在位了,但以朱标和老朱之间父子情,朱标也会把想到的东西提前和老朱通气的。
老朱既然已经知晓,岂不就是故意挤兑他了?
“嗯哼!”
老朱不置可否,朱标微微笑着。
“皇爷爷,父亲。”
“有你们这样的吗?”
两人都提前商量好了,却只把他蒙在鼓里。
正说着,铁弦郁新蓝玉等人求见。
据老朱规定的时间差不多也到了,他们也是时候拿出结果来了。
蓝玉本就是喜欢表现的性子,有他在也轮不到别人说话。
在铁弦以书面形式呈报了具体方案后,蓝玉又口述介绍了一遍。
“考虑到地域不同,臣划出了几个区域,东西南北边疆除了条件艰苦之外,还要时长防备蛮夷,相较于其他地方待遇更高一些。”
“而北疆防御压力最大,条件也更为艰苦,要高于其他边疆一些。”
“再之后是西疆,其次是东疆,最后是南疆。”
“还有服役年限,十六岁开始从军,以五年为一等军卒,再往下服役可列二等,服役期定为八年,考虑到该是成家立业的年纪了,每年至少留半个月的沐休时间。”
“之后,就是三等了,三等定为十年,等服役期满之后,至少能升总旗的留下,达不到条件的一律强制解除服役。”
对于这结果,朱允熥并不稀奇。
蓝玉他们知道提升军卒待遇,是朱允熥向老朱提的建议。
在具体商量之前,来征求过朱允熥意见。
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