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没催促,只道:“父亲,还有个事情。”
“眼下南北官道上的水泥路已经铺好了,但要想真正达到南粮北运恐怕还不行,父亲可还记得儿子说过的那个火车?”
当初,朱允熥在宝船下水之后就曾说过要实现在陆上载货千吨的目标。
“是有这事。”
“汽车已经问世,火车应该也不远了,但运输的轨道还没有铺,这个事情是不是应该已经提上进程了。”
朱允熥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以将来迁都为目标的,到底该往哪里迁该有个准备了。
朱允熥之前铺设水泥路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想法了,但那时候迁都的时机还不成熟,因而朱允熥修也就修了。
但现在不一样了,说不准啥时候就要落实到实处了。
要是还没个准备随便乱修的话,一旦突然必须要迁都了这是很容易耽误事的。
朱标不置可否,只是把杨永保招呼过来耳语了几句。
片刻的功夫,杨永保匆匆而来。
“这是孤当年巡视西安给你皇爷爷写的条陈,你先看看再说!”
朱标在从西安回来的路上就病这条陈是在病中写下来的,但因朱允熥的突然开窍,这才被老朱留中了。
朱允熥从朱标手中接过,这条陈早就有些泛黄了,但上面的字迹还清晰可见。
和朱标的有八九分相似,唯独少了平日的那种刚劲有力。
看来那时候的朱标已经病的不轻了。
这奏章比对了西安,北平,洛阳,开封四处,从人文交通位置环境等各个方面做了对比。
洛阳开封人文方面差了些,也就是所谓的没有龙气所在。
最后种种比较了西安和北平,这两处各有千秋,北平最后之所以落选,是因为距离边关太近,且气候上北风呼啸比西安差很多,达官显贵中的阻力更大。
最主要的是,北平曾是北元的大都,包括朱标在内从情理上都反感去。
至于北元统一中原定都北平享国九十余年,北平是否就是传说中的龙兴之地,这就没有过多的笔墨了。
这话要是让老朱听到,恐得牛气哄哄的说一句,他北元既占据着龙兴之地位为何还让咱夺了天下。
看完朱标的条陈,朱允熥还给了朱标。
“不知父亲如何看?”
老朱很早之前就开始在西安布局,而朱标显然是支持这一条陈的。
看着朱标几乎写到吃毛求疵的条陈,朱允熥有些不太确信是否能说动朱标了。
一旦迁都西安那就得耗资数万去修建宫殿,他实在不想等他即位再往北平折腾一顿了。
要是真迁在了西安,那这一世大明的都城恐再无缘于北平了。
想到这,朱允熥突然想到了,后世流传甚广的一句话。
不等朱标说话,朱允熥便道:“父亲,儿子以为还是北平好。”
“北平相较于西安差的只是气候,至于地理位置儿子看并不是个事。”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也是独属于我大明的铮铮铁骨不是嘛。”
朱祁镇土木堡后于谦力挽狂澜誓死不南迁,避免了大明重蹈南宋之覆辙,闯王攻进北平崇祯皇帝煤山自刎留下绝命书。
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不管后世如何黑大明,大明终究是没断了骨头。
因为有他的穿越大明之后变成啥样子不得而知,但到了北平将来或许还能全了历史上那铮铮铁骨。
“至于百官反对,那些文武大臣们在应天府置办了丰厚的家业,只要是迁到了那里都不会同意。”
“不仅是文武百官们,士绅大族们也不会同意的,一旦迁都政治中心就将转移,这会直接影响经济直接北移,这于他们也是伤筋动骨的打击。”
“另外,北平的民心较之于西安也更强一些,毕竟是作为都城的,要是到了西安还得重新经营这些。”
朱允熥西安去过北平也去过。
到了北平,百姓纷纷避道相迎。
而在西安,百姓礼节上倒是没问题,但看到朱允熥的仪仗一个个眼神喷火,恨不得立马朝朱允熥丢石子。
所以,在北平他可以随便上街,在西安他就不敢冒这个险了。
朱允熥说的口干舌燥,朱标不知听进去了没有,反倒是翻阅了桌上的奏章。
他说的够简短了。
啥时候不能批,非要赶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