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成嫡母看待,可还要两说呢。
听朱允熥这么说后,谢氏背过身开始偷偷抹起了眼泪,但在开口之后,还是道:“多谢殿下挂念,家里一切都好。”
谢氏既然不说,朱允熥自然不能刨根问底往下追问,问的太多反倒显得朱允熥好像盼望着家里有事似的。
毕竟,朱棡身前和朱允熥确实不怎么好。
朱允熥坐到谢氏身旁,不再追问谢氏家里的困难,只劝谢氏节哀之类的,说朱棡在天有灵必是希望谢氏把日子好好过下去之类。
这样的话或许对谢氏的影响并不大,但至少在礼节上算是无口厚非了。
朱允熥在与谢氏坐了大概一炷香的功夫,便也就主动起身告辞了。
他与谢氏算是原主满打满算没见过十次面,说过的话除了相互见礼外不上五句,两人实在没亲近到有那么可说的话。
朱允熥待在这儿,反倒会让谢氏不自在。
从谢氏房间出来,朱允熥便回了朱济熺给他安排好的房间。
他这次过来并不仅仅只是拜祭朱棡的,翠云楼的事情到底是否和朱棡有关,他还没想到该从哪方面查起。
现今朱棡已经不在了,朱棡是否做过这些事情已经接近死无对证了,还想再往下查本就是难上加难的。
之后的几天时间,便是朱济熺和晋王府的一干僚属商议朱棡丧葬的具体事宜了,哪天开始下葬,送行的人都有谁,陪葬的器皿等等之类的都要提前敲定。
尤其像朱棡这种壮年而逝的,陵墓还在修建当中,只能是先把朱棡葬了进去,然后再完成剩下的一些事宜。
老朱对朱棡虽多有不满,但那也只是恨铁不成钢而已,相比较来说,老朱对朱棡的宠爱和其他王爷们相比要好上太多了。
朱棡陵寝在凑建的时候就已经占到了八百亩,而其他王爷们只有五十亩而已。
陵寝大陪葬品自然也就多,这笔钱可都得由晋王府来出。
朱棡生活虽不算太奢侈,但侵占田地也远没有朱樉的多,养活的人又和朱樉的差不多,因而朱棡的丧葬事宜对晋王府来讲也是笔不小的花销。
只是,藩王分藩的时候需由朝廷出资建王府助藩王就藩,却没有朝廷要安葬藩王资助他们的丧葬事宜。
所以,朱标想要助朱棡完成丧葬事宜,只能从内帑出资。
但,朱樉丧葬的时候,朱标没出这笔钱,朱棡丧葬之际自然也不能出了。
而朱允熥和朱标还不一样,当初朱樉薨逝之后,朱允熥不仅随同朱尚炳一块进京报丧,还朱尚炳坐上了秦王位。
他对秦王一脉也算够意思了。
而且,当初秦王府又并不差钱安葬朱樉,他又何必再从本就捉襟见肘的富明实业出这笔不痛不痒的钱。
现在晋王府确实在银钱方面碰到了些难题,朱允熥自然也就得助一臂之力了。
既然要帮助那索性就大大方方的,只凭从手指头流出的三瓜两枣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于是,朱允熥索性就大大方方的给了一万两作为资助完成朱棡的丧葬事宜。
这笔钱与朱棡丧葬事宜相比,顶多不够几十分之一,但对晋王府现今的处境已算是雪中送炭了。
朱济熺数次邀请朱允熥参加商讨朱棡丧葬事宜的具体细节,但均被朱允熥给拒绝了。
藩王丧葬本就由藩王府自行安排,朱允熥作为侄子他倒也可以发表一下意见,但作为太子那就不适合参加了。
所以,朱允熥在两相平衡之下,也就直接拒绝了朱济熺这个邀请。
他也明白,朱济熺向他发出邀请,不过就是出于客套罢了。
要论公心来说,肯定是不希望他参加的。
朱允熥也就是在朱济熺即将定下丧葬的具体事宜后,才把一万两宝钞送到了朱济熺手中。
现在的宝钞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改进后,其购买能力已经等同于实际面额了。
当时,朱济熺正为这笔钱发愁呢,朱允熥这笔钱真的是雪中送炭了。
拿着这一万两宝钞,朱济熺一个劲儿的冲着朱允熥道谢。
说白了,朱允熥拿这笔钱首先是为了老朱和朱标,他们对朱棡的感情非比寻常,全都希望朱棡的身后事能办的风风光光的。
其次,他为了赚个名的同时,也想绕过朱济熺能记得他的好,将来为他安定藩王提供些许的助力。
在朱济熺的千恩万谢中,朱允熥说了些冠冕堂皇不用谢,朱棡也是他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