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非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三皇子为了将来大业,也只好接受与建宁候府联姻。
旖景压根不信三皇子会对她产生什么“倾慕”与执念,这个妖孽,一心只有权位、大业罢了。
再说,三皇子就算要对表姐不利,候府防备森严,他也难以找到机会下手。
三皇子并非甄茉一类,仅仅因为妒恨,就贸然施以毒手,与建宁候府联姻之事,对他有利无害,他何必冒险生事?
可如此一来,说明另有旁人心怀恶意。
难道会是四皇子,不欲让三皇子婚事顺遂?
旖景怎能想到,就算重活一世,但对于复杂的人心与阴谋,她依然无力尽数洞查。
自从圣上赐婚黄氏五娘为三皇子妃,死亡的狰狞,就已经如同深秋的阴霾,厚重地朝向黄氏五娘围拢。
当旖辰的命运得以扭转的同时,黄氏五娘已经注定要陷入阴谋。
恶意,一开始就已存在。
不过在前一世,黄氏五娘饶幸与死神擦肩,尽管终身抱撼。
而这一世,她如愿以偿,无奈始终无法触及在望的“美满”。
命运的轨迹,至此已经变折。
当局者谜,无人旁观。
☆、第一百三十七章 前尘新世,一般哀凉
旖景尚且记得,前世那些并不明晰的往事——远庆四年,诸为皇子陆续大婚,黄氏五娘所嫁之人,却是阳泉郡王。
建宁候嫡女何故落选皇子正妃,在当年本就让人疑惑难解,就算“御前失仪”的秦氏三娘,好歹也成了太子侧妃,尽管没有落得什么美满,也是因为命数,委实难料。
可黄氏五娘并未有任何疏失,却从一开始就“沦落”到让诸位贵族同情的地步。
阳泉郡王虽是宗亲,可处境却相当尴尬。
要论根源,就得从高祖时候说起。
东明哀帝时,高祖为楚州守将,因正妻严氏要留守锦阳,侍奉高堂、抚育幼子,不能随往楚州,便作主将身边通房丫鬟抬了妾,让她随往楚州侍候,这便是后来的德妃——先楚王生母,德妃之位实乃追封,当年她生先楚王时,便难产而亡;高祖因身旁无人照顾,幼子又嗷嗷待哺,经人劝说,才纳了下属之女为妾,便是慧妃刘氏。
刘氏先后育有两子,分别行三、四,因长年随高祖远在楚州,自恃劳苦功高,又是上无正室弹压,公婆拘束,极为任性跋扈,而随着高祖举反旗起义,其父更受信重,又有两个儿子也立下不少功勋,当大隆建国,刘氏之父被封英国公,家族显赫,刘氏便生争储之心,最终酿成了后来的焦月谋逆。
又说贤妃姚氏,为高祖另一大将之女,其父被封威国公,却是高祖起兵后,所纳之贵妾,据说十分貌美,很得高祖宠爱,所生一子,为高祖最幼之子,此子出生之时,恰逢哀帝自绝、东明国灭,大隆立国,高祖认为此子来得逢时,因此对这六皇子极尽娇宠。
自从大隆立国,因内忧外患不断,征战不休,一直未立东宫。
而皇后严氏除外,慧妃与贤妃各有英国公、威国公支持,尽管六皇子年幼,手无寸功,但贤妃夺储之心依然固执。
高祖在位十年,一夕因急病猝亡,不及留下遗旨,册立新君。
自然引发了四子夺位。
高祖突然崩逝,朝臣俱惊,当时二皇子先楚王任着京卫指挥使,而卫国公苏庭身任大都督,节制着五军都督府,闻得哀讯,生怕动乱突生,立即调防,禁严锦阳与皇城,又马不停蹄地入宫与严后商议。
一国皇帝突然驾崩,皇储未立,四个皇子皆已成年,并且都曾随高祖征战疆场,分别有功,母族也是各有势力,比的就是谁反应更加迅速,胜负实在一线之间。
威国公虽任兵部尚书,却只有持符调兵的权利,兵符却不在他手上;而英国公当时是中军左督使,虽有统兵权,但却因闻讯太迟,不及反应,就已经被苏庭持严后懿旨传召入宫。
严后于长生殿齐集众臣,商议册立新君,实际上,却是已经掌握了先机,将威国公与英国公两人控制起来。
自从德妃薨逝,慧妃先后产下亲子,待先楚王极尽冷漠,那一段时日,先楚王生活过得甚是艰辛,直到虞氏一族因哀帝听信谗言被诛,严后带着子女历尽艰辛到了楚州,先楚王有了嫡母照管,日子才顺遂了些,故而先楚王视严后所出的五皇子、上元公主仿若一母同胞的亲生手足。
先楚王与苏庭一个视严后为生母,一个是严后之婿,当然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