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打算再等几年,或者三皇子妃位一定,或者明玉随着年龄增长,自己能打消了妄念,岂知韦记又拜了相。
皇后娘娘召见,又曾问起明玉,韦夫人与韦相一商议,认为女儿未必没有希望,也就并不着急……哪知明玉这个傻丫头,竟然在宫宴上甘冒大不讳行事,三皇子又全不领情!
眼下就算圣上不降罪,明玉也会沦为笑柄。
“臣女有言,圣上、太后与皇后娘娘容禀。”突然又有一把清亮的嗓音。
秦子若从人群里行出,恭谨一福身,两眼明亮。
“今日才女们倒是活跃,这中秋宫宴越发有趣了。”天子微微收敛了情绪,说出一句打趣的话来。
太后也是颔首:“子若说吧。”
贵女们无不〖兴〗奋,难道又出来一个坦承心迹的不成?秦夫人心惊胆颤,暗悔看热闹看得太投入,没注意自家女儿的异状,竟来不及阻止她,子若这是要闹哪出?
“臣女是觉韦七娘不顾女子矝持,坦承心意,确为对三殿下仰慕之情已难自抑,虽有违礼法,可一片真心,也让人动容,三殿下不该出言污辱。韦七娘出身名门望族,若论身份,足配皇子正妃,韦相又为国之重臣,三殿下身为皇子,也应有所礼让,这般当众折辱,实为将韦七娘逼至绝境,女子声名何等重要,殿下此行,实在是……有些过份。”
竟是为韦明玉不平,言下之意,似乎也有逼迫三皇子“负责”的意思。
秦子若当真一鸣惊人!
韦记虽是臣子,到底位及中枢,为大隆丞相,即使实权有限,可天家也多少会顾及韦家颜面,韦明玉心里明白这点,才会挑在中秋宫宴时坦承心意,以闺阁之身,恳请太后赐婚,不过她没想到三皇子会当众折辱,心神大乱下,言行举止越发荒谬,情势眼看已经僵持,却有秦子若“仗义执言”“拔刀相助”。
在场诸人,虽不敢贸然议论,不过都暗暗〖兴〗奋起来。
四皇子瞄着三皇子,忍不住轻扬唇角,被秦相孙女儿这么一逼,圣上或许会赐婚也不一定,老三这回只图口上畅快,眼看就要娶个笑柄回去了。
皇后原本有意韦七娘为三皇子妃——韦记这个丞相虽远远不及金榕中当年威势,不过他既然与卫国公府交好,当然有利用之处,就算没有太大作用,三皇子也并非她亲生,依靠不得妻族,也只好和太子荣辱与共。
总之,皇后是乐见其成。
陈贵妃更是巴不得三皇子夫妇不合,最好就为这事与圣上生隙。
旖景看了一眼“光明磊落”的秦子若,微微蹙眉。
这姑娘是何用意?
毫不讳言韦七娘“有违礼法”婉转点明经此一遭,韦明玉会落得个“声名狼藉”这究竟是“拔刀相助”还是“火上浇油”?三皇子分明表示了对韦明玉的厌恶,秦子若却跳出来指责他“存心折辱”是将韦七娘逼至绝境,一副正义同情的面孔,逼迫三皇子妥协。
三皇子岂是这么容易妥协的人?
子若姑娘似乎是要挑唆生事的用意呀,就算圣上为顾全韦相颜面,彰显天家宽容,当众赐婚,说不定三皇子也会拒绝,韦明玉一再遭拒,又有“声名狼藉”的暗示,只怕悲痛欲绝下,真会以死明志,韦相身为人父,就算明面上不敢如何,私心里岂能不对三皇子心存抱怨?一旦太子储位不保,三皇子与四皇子夺储之争拉开序幕……
韦记就算无足重轻,可逼死朝臣之女的恶名,也能让三皇子饱受诟病。
何况韦记终究身任丞相,韦家也属望族,为此与三皇子敌对,对四皇子也算有利。
更有“绝妙”之处,秦子若不过豆蔻少女,谁也不疑她会有这么深沉的心机,不过以为是同情韦明玉,方才仗义执言罢了。
三皇子应当也不在意得罪韦家。
可怜可惜的,只有韦明玉。
旖景虽想明白了这点,但她立场尴尬,也不好在这场合多言——被封郡主时,已经闹了一遭救命之恩,后来又闹出清平庵遇袭一事,当时大多数贵族都以为她是三皇子妃的不二人选,虽圣上赐婚,平息流言,又因卫国公府与楚王府声威赫赫,旁人不敢再有蜚语,倘若这时她牵涉进这桩……只怕没人相信她是为了韦明玉,且以为与三皇子依然纠缠不清。
只好暂时坐视不管,事后想办法通过韦十一娘,劝解韦明玉放开心怀。
世间多异事,今日尤其多,三皇子也没想到会突然蹦达出一个才女当面指责他“逼人寻死”一时不及反应,倒也有些愣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