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待:“大君应当在锦阳还有耳目,那顶替世子妃的尸身被毁容,再有前朝余孽这些传闻势必会被他察知,他应当料到我已经洞悉事实。”
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并且虞沨以为,就算他能蒙蔽虞灏西,那人也不会疏于防范,给旖景与外界接触联络的机会,更遑论让她与安瑾碰面。
“所以,这时要在大京市井散布传言,大肆鼓吹大君对旧人的宠爱,欲请西梁王将之封为夫人,让胡、庆两姓紧张起来,越发看重与大君联姻,以免将来失势,要让他们越发积极地在大君府安插线人,才有利于卫冉行事,而不被猜疑。”
这事倒在古秋月能力范围之内,他连忙应诺。
两人正在商议细节,忽得禀报,那位被天子从翰林院六品修撰,一跃提拔为从一品大员的平章政事顾于问登门拜访。
古秋月惊疑不定:“他怎么来了?不是传言顾平章与世子有旧怨么?”
虞沨唇角一卷:“当年他被魏先生驱逐,曾经求我从中转寰,我没有理会,疏远是有的,旧怨倒说不上。”却吩咐让人把他请去前院书房。
古秋月暗忖,这果然是疏远的,倘若世子对顾于问没有隔阂,便是念及曾为同窗的情份,也该请来关睢苑面谈才是。
见世子有客,古秋月当然不便久留,却磨蹭了一番,这才说道:“世子,在下并没有打听得夏柯姑娘是否也平安抵达西梁”
虞沨淡淡看了他一眼,没有作答,古秋月已经一揖下去,正要告退,走出几步才听见让他安心的话。
“既然世子妃确定人在西梁,坠崖之人决非夏柯,她与秋月忠心耿耿,决不会弃主自逃。”
得了这一句话,古秋月莫名其妙就觉得安心下来,离开的步伐都轻快了些。
又说顾于问,其实他是真没打算主动拜访楚王世子,还是早两日,因为重用翰林与否一事与秦怀愚一党争论得口干舌躁,最后以秦怀愚恼羞成怒拂袖而去告终,他倒被天子留在了御书房。
其实当天子即位,打算拿他的岳丈韦记开刀,把左相之位收回掌握时,顾于问就与秦党争执了一番。
秦怀愚荐的是吏部卓尚书,而顾于问鼎力支持陈太后之兄长陈知年,背着秦怀愚劝谏,称卓尚书早与秦相眉来眼去,若让他继任左相,中书省尽在秦相掌握,眼下应当平衡两家之势,陈家是圣上之母族,本与秦相同为左膀右臂,圣上不应弃而不用。
天子本就是多疑之人,当然听进了顾于问的谏言,秦怀愚原本以为他与卓尚书“两相倾心”之事瞒得滴水不漏,他们那桩“姻亲”弯七绕八,说穿了不过是卓夫人娘家一个毁容的姪女,嫁给秦家族中丧妻的鳏夫,倘若这也是交好的证明,大隆这些个勋贵世家追究起来也许都是一家亲,表面来看,卓尚书还是卫国公一脉之人,故而秦怀愚劝言,若让卓尚书任了左相,才不显明面上对苏家的打压,便于暗中谋划,而卓尚书远比韦记要活络,相对而言易于争取拉拢,被圣上收服。
秦相信心满满,却被顾于问背后拆台,他如何不气!
翰林那一帮人大多为先帝重用,是虞沨、苏轹一手提拔,当然不能尽信。
秦怀愚自从辅佐了庆王上位,自认比陈家功劳高出一头,野心暗暗滋长起来,表面上做得不那么明显,已经在筹划权倾天下了。
打压苏、楚两府是天子势必要采取的手段,所以秦怀愚把眼睛盯准陈家,哪知中途又杀出个顾于问!
偏偏天子对顾于问尤其重用,秦怀愚怎能不咬牙切齿。
连忙收罗证据呈上御前,坚决反对重用翰林,理由是那一帮人对两位内阁学士大为信服。
这的确是天子之隐忧,当问顾于问,他倒也承认尤其楚王世子对翰林们影响极重,却问天子:“世子当年一篇《苍生赋》,征服了万千士人,难道圣上要弃士人不用?”
又再谏言:“苏、楚两府必须分而治之,依臣之见,眼下还当笼络楚王府才是善策。”
天子再次采纳了顾于问的谏言,却把笼络虞沨的光荣任务交给了顾于问。
这让顾于问十分为难:“不瞒圣上,当年世子对下臣很是疏远,有些鄙夷之意。”
天子龙袖一挥:“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了,虞沨那人朕还是有些了解,往常待人大多有些疏冷,也是他性情使然,或许于你并无偏见,再者眼下你才是朕之信臣,朕倒要看看,楚王世子给不给朕这分颜面。”
所以顾于问只好硬着头皮来了,当被请入外书房,脸色就沉了下来。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