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的因子,但皇上控制力一向及其强悍,哪怕太后杀了他母妃,杀了他妻子,他也能克制自己,放在心里,伺机而动,靠响亮的名誉,跟先帝的精心安排,最终获得皇位。
皇上登上皇位之后,在外臣面前,一向表现出儒道所盼望的那种态度,礼贤下士,依法治国,这是皇上不得不做的,儒臣治世,要的就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皇上个人不屑,却不得不承认,儒道这对大周的皇权,是极其重要的,有了儒道,就有了忠孝,而忠孝确实是维护皇权的根本。开国时期动乱较多,儒道大家为了维护大周稳定,详细制定出如今的大周律法。
再经过父皇的精心谋划,到了自己手里,实现了文武分治,文臣治世,武将护国。
可若是自己想将江山传给武王,这些维护儒道正统的人,恐怕第一个能蹦出来,指责武王并非正统,太子才是嫡子。更何况太子名誉如此响亮,最为符合他们的儒道,而武王恰恰是这些儒道大臣不喜的。
☆、154 不能急
现在还不能急,要等武王名声响亮起来,等世安再大一些,知礼懂礼一些,再对付轩辕氏,将她打入地狱,太子也得跟着完蛋,武王才能被儒道正统接纳,还有其他几个蠢蠢欲动的儿子,也得收拾好才行。整天就知道巴结太子,嘲讽武王,哼!
众人听到皇上要为他们敬酒,急忙恭谨端起自己面前的酒杯,拜谢皇上。众士子更是极为激动,皇上英明!
酒过三巡,皇上示意他们可以随意,他自己则是亲自步入士子中间,收拢士子,不能被这些各怀心思大臣抢了自己人才。
不论这些人最后会倾向谁,第一忠孝的一定是自己。这是皇上收拢才子的目的。
朝臣分派,并非坏事,朝臣若是铁桶一般,对皇权来说,绝不是好事,驾驭好党派,也是必须的平衡之术。
“你就是徐寅,南方状元,朕听说你还是七君子之首?”皇上有意第一个关照的是南方状元,让北方状元轩辕著冷着去,敢污蔑朕的儿子孙子?回头再收拾你!暂时收拾不了你轩辕大家,还收拾不了你一个毛小子?
“学生惶恐,那七君子之首的名誉,学生不敢当!学生身边的这六个好友,跟学生一样,志同道合,愿大周繁荣昌盛,愿大周百姓安康,愿为皇上,献出学生的毕生。”
徐寅一边用沉稳坚定的语气,表态,一边示意其他六人,跟自己一起表态,自己七人,刚刚没有接受他人的拉拢,现在皇上来了,便直接表态效忠皇上,哪怕言辞有些近乎谄媚,但自己急迫需要皇上的恩宠,才能发展自己势力。
前世的自己,在翰林院观政时间不长,就被人撵出朝臣,虽然是自己故意的,但那段时间内,自己也看出朝堂里面的派系复杂,皇上对那些没有身后家族势力的一心只效忠皇上的朝臣,更为青睐。他们一向不交结任何朝臣,只做事,这样的朝臣,被称之为孤臣。
就像户部尚书刘云超,就是家境贫寒的重臣,身后无党无派,更无家世,眼里只有皇上,在首辅致仕退居燕京国学府任教后,就被皇上直空降至内阁首辅位置,打破了次辅想依次进阶的幻想。
大周的皇朝的中立派,其实内有区别,有的中立派,虽然不掺和皇子之间斗争,但其内心深处不是以皇上为至高无上,而是以儒道教义为之上,以维护正统为己任,谁当皇上,他们都如此,也可以说他们效忠的是儒道,不是哪一个人。
谁能符合他们心里的儒道,他们就拥护谁,谁践踏儒道,他们就跟谁斗,他们占据朝堂一半力量,关键是大周人从小接受的就是儒道经义。
而中立派当中还有一部分,内心是以皇上为至高无上的,儒道也得为皇上护航,徐寅想想,自己七人,还是站在这个阵营最适合。
徐寅表态结束,七君子的其他六人,一起跟徐寅一样表态,才入琼林宴,就被这么多朝臣,这么多皇亲国戚盯上,刚刚就得罪了不少人,现在寅弟如此表态,一定有他的考量,七君子一体的,他本为首,自然以他的马首是瞻。不能自乱阵脚,其他朝臣分化打击了。
“好,好,好啊!朕的江山一定如你们说的繁荣富强!朕记得你们了,你是镇江陶谦,你是福州沈墨,你是金陵殷中,你是上元孟帆,你是如东朱敏,你是绍兴李达。
朕的翰林院,每三年只入二十名,今天,朕就给你们机会,你们各自一展才华,今晚如琼林的士子一共是四十名,朕就趁着今晚高兴,将此事定下。
你们互相挑战,也接受朕和大臣考验,最后由朕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