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长子县的坞堡主,主要是和他们打个招呼,赵家明年会在附近垦荒,另外卖给他们一些肉和皮毛,猎物太多,要处理一部分。
第二天把坞堡主先打发走,赵博安召集队长和副队长,说了这次回山的重要目的。
“我想编本兵书,从选兵开始,中间如何训练,最后怎么作战,要写的十分通俗和具体。你们也算经验丰富,这个冬天集中到赵家堡的兵营,由赵远主持编写,能完成多少算多少,以后再不断补充。”
众人面面相觑,赵远为难道:“宗主,兵书也不是我们这些人能写的啊。”
“我要编的就是普通人看的,你们怎么练兵,怎么进攻,怎么撤退,怎么行军,怎么扎营,准备什么辎重,一伍一什怎么配合作战,遇到骑兵怎么办,遇到步兵怎么办,要写的清清楚楚。”
虽然有点底气不足,但大家还是勉强答应下来。
“呼延信和我回县城,三郎你们休息一个月,下个月来县里替换家丁,赵前留下处理好后续交易,其他人带着奖励可以回去了。”
“诺!”
一路快马返回赵家堡,杨县传来消息,一切平安无事。最近来回奔波,他确实有点累了,就没急着回县里,在族里歇息了几天。
年底的一个多月,天气变冷,县里没出什么大事,只是偶有官员路过,要安排好食宿,临走送上一份程仪。
唯一和赵家有点关系的就是河东薛氏派人求见,他们想购买一批生铁和农具。
薛氏并不是河东土著,当年蜀汉灭亡,晋国把他们迁到汾阴一代,亡国之民不得北方士人看重,又处于胡汉冲突之地,使得薛氏特别重视宗族武力,经过百年发展,已是河东重要的势力。
薛氏族长薛强和王猛关系密切,当年桓温进入关中,曾一同加入晋军,桓温败退,两人又都留在了北方,后来王猛留在苻坚身边,薛强则经营宗族。虽然薛氏没有族人进入秦国中央任职,但在地方上还是盘根错节的,是典型的地方豪强,比赵家要强大的多。
赵博安满足了薛氏的一部分要求,现在自家内部对铁器需求大增,外销相应会减少,他也不计划大规模增加产量,贩卖铁器本身就是和朝廷争利,就算再怎么分散买卖,消息也会传出去,薛氏能知道,朝廷早晚也能知道,现在赵家收入大增,不需要为了一点钱粮找麻烦。
送走薛氏的人,赵博安联想到自家祖上,襄陵这一脉出自天水赵氏旁系,西汉时就迁徙到平阳,由于族里没出过什么高官大儒,在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下,只能在本地做低品官吏。
不过按血脉来说,赵家还是王族出身。
战国末期,王翦攻灭赵国,赵国公子嘉跑到代地称王,没几年王翦又灭了代国,公子嘉的后裔被迁到天水郡,这就是天水赵氏的来源。
结束了遐想,赵博安看向桌上的信件。二郎询问明年是否可以派人去壶关,接一个儒生到赵家讲学,这事当然可以,但还可以做的更多。
他站了起来,活动了一下身体,许是听到屋里动静,冯小小推门进来,问道:“郎君,要不要吃些东西?”
赵博安摸摸肚子:“来点吧。”
不一会儿,冯小小端来点心和茶水,赵博安吩咐道:“二郎的信,你看一下,替我回封信,就说接人的事,我同意了,让他平时多注意招募人才,不仅是儒生,其他有一技之长的都要,不要算命的,还有库傉官部的动向,也要注意。”
时人多研究谶纬之学,虽然秦国多次下令禁止,但效果不大。
“是。”
“给赵贤、四郎赵博纬和赵毅也写封信,让他们同样招募人才。”
“好。”
冯小小坐在书桌后,读了一遍书信,又构思了一下语言,就开始回信。
赵博安吃着东西,看着美人写字,一时之间,有点红袖添香的意思。
自从嬛嬛离开,冯小小又接手了县衙后宅的事情,也许是得了嬛嬛的承诺,不管是称呼,还是行事,她都开始以赵博安的女人自居。
赵博安没有反对,身边确实需要这么个人,而且赵家也需要更多子嗣,不过他现在不会要了她的身子,这点自制力还是有的,一方面她年纪还小,另一方面要考虑嬛嬛的感受。
秦国建元八年,就这样过去了,没有大雪封山,正日前后几天,他留在赵家堡,带着长子赵乾参加了祭祖。
时间来到建元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