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计,如能使委老成得力之人且众志成城,有所防备,大食人决计讨不得好去。尽可强硬以对。”
……
“如今,臣所虑内忧,不在叛贼,眼前贼势虽炽,然不过是跳梁小丑,贼兵烧杀掳掠,早不得人心,只要殿下举臂振呼,天下响应,覆亡指日可待,然可虑是内有党争之祸,宦官乱政。”
关于明成皇后的一点看法,大家都说韩流寒流的,本来且看且信,也不觉的如何,直到明成皇后开播,我才晓得厉害,真的很佩服韩国人的手段,一个小国寡民落后保守的封建王朝,就那么寥寥十几人,可以拍出个数十集偌大的剧情,一个传统了六百年的宫廷居然充斥了革命与现代化色彩,一个明显是朝鲜版的慈僖老佛爷的人物,居然被拍成了个越王勾贱式的卧薪尝胆的救国救民的急先锋。封建王朝天生的腐朽堕落和残酷压迫,也成了情有可源的同情理由,仿佛近代朝鲜灭亡的所有过错都是日本啊清朝啊沙俄啊这些外来因素,我过的好好谁叫你来惹我。一群争权夺利斗的你死我活把国家都玩跨掉的家伙,精神动机上居然都是无比的高尚,高尚的就和那婊子的牌坊一样干净。外战外行内战更外行的末代国王在日军刺刀下拼命表现王室体面的大义凛然还只是让人悲壮的恶心的话。那位居然让侵略军头目跪在面前痛哭流涕乞说求“你去做韩奸吧,你不做韩奸,我就死给你看”的大人,就让人马上狂吐出来了。做韩奸居然能做连残暴的侵略者无比的仰慕你,这是何等的水平啊。不由你不直冒冷汗。
结果最明显效果的就发生在那个每集必看,看了难过不已,又不得不再看的俺妈,只要我一说有关那位亲日皇后的是非,就俺跟你急。
第五十二章
我又投下个重镑炸弹。太子诸人又是一片哗然动容,但不知道是真被我所说的给唬住了,还别有其他的想法,那些的亲信近臣。未再出言,一通下来尽由我一人发挥了。
不过看这些家伙的表情,显然是对号入座,多半联想到了高力士、杨国忠、李林甫之流身上去来,当我说宦官乱政的时候,同样身为阉臣的李静忠居然是一点反应都没有,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
在那位皇帝身边身边久了,说话也学了不少,除了口音与通用的陕西官话尚有差别外,咬文嚼句也可以吊的文诌诌,而且这也不是我胡说的,在我那个时代,关于汉唐盛世一直是网络上讨论的热点,我也看过一些名家的研究,要找点东西言之有物,实在太容易了,当我说到朝廷主弱副强,以藩镇对付藩镇,怎么能保证没效法前人者,他们的表情别提多精彩了。
一口气说完,心下一片轻松。不论是被人当做当作居心叵测,还是哗众取宠也好,都不关我事了,却发现除了太子外,那几位亲信近臣死盯着我,仿佛楞是能看出花来,心翻覆,难道我说太多适得其反了。这些家伙听傻了。
静默……
静默……还是静默……
“好个容若”忽然一声大笑,却是那太子,“果没让孤看错你呀” 一向外表温雅仁厚的太子,身上一下展露出那种糅合了熟稳、雍容、睿智、冷静种种的气质,竟让人生出洞彻世情把握一切的感觉。我恍然,也许这才是他真实的某一面吧,在老皇帝盛世名君文治武功的阴影下,作为他的继承人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不但小心隐藏自己的光华和yu望,应付上面的猜忌和外来的嫉恨,又要适当保持足够的表现和能力,才不至于让皇帝觉的窝囊被人废掉,在一个宽仁无害的外表下隐忍了这么久一定很辛苦吧。
据我的一点记忆和那些宫人太监相处的片言支语,知道一些有关这位太子的种种,太子原名李嗣升,为玄宗第三子,母亲只是一个普通的杨姓宫人,说到他的出生纯粹是个意外,查点就夭折在腹中,当初武氏当权的时候,立了几任皇帝或死或废,作为相王一系仅存的李姓皇族朝不保夕,当时的夏王李隆基无心养子,使人打胎,只是因为药力不够,才有了这位忠王。史书上说他性仁孝,好学,玄宗尤爱之,遣贺知章 潘肃、吕向、皇甫彬等名士侍读左右。早年行事低调温和,颇有仁厚名,直到前皇太子瑛及二王坐谋反案废死后,排行第三的他,才出呼意料浮出水面,顺位成为太子,正式登上政治舞台。在此前世人对他最多的印象,多是忠王的那个忠字。
据传说当初还是平卢节度使下一员讨击使的安禄山因攻契丹兵败被押解来朝,这位太子识其有反相,请上喻以罪诛之,玄宗不听。反重用之,随后来禄山造反的事情。虽然无法考证他未卜先知的本事,但足见他当时的眼光和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