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击鼓就意味着命令前进,不许后退。11kanshu.com但其中亦有很多内容。鼓点缓,慢步挺进;鼓点急,跑步冲锋;以“擂”的手法击鼓不止,立刻猛攻;所有军鼓同响,鼓声大作,拼死进攻,不胜即亡。以上也只为几个大类,其中有许多更细的手法,包括在队列运动时,也必须有相应的鼓点节奏配合,除视觉外还给予将士们听觉上的提醒,免得部分战士在没看到旗帜时,通过鼓点也知道长官想要他们去干什么。
鸣金。
鸣金一声,各分部停止行动;鸣金二声,各分部退回原地;鸣金三声,各分部转身,向相反方向行进。此亦仅为大类,按音节长短、发声次数、节奏缓急,细分为许多不同的命令。
可以说,要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军人,仅这耳目一项练熟,就端地了不得!
第二,练队列,立卒伍,定行列,正纵横。
队列为阵形之基础,行列齐,纵横定,随后才能进行队列训练,队列训练娴熟,方可进行从简单到复杂的阵形运动和转换。
经常性的队列训练,可以培养出坚决服从命令的良好军风,真正做到令行禁止,军令如山。
队列训练直接练习小分队配合作战技巧。人人单打独斗,那是一场毫无水平的低级械斗,即全面混战;全局性的战阵组织和筹划,只涉及到主帅参谋等少数几个人;局部战区的胜负,小分队的组织配合非常关键,而一些关键点上的胜负,往往对整场战役的输赢产生重大影响。真正的精锐部队,是以小分队为基本单位进行作战的,谁突前,谁殿后,谁护左,谁遮右,谁近身肉搏,谁弯弓引箭,都分工明确,且相互间日日生活在一起,手足情深,心有灵犀,配合默契。战士们放心地把自己的后背、肋胁等薄弱处让给战友保护,自己一心一意地砍倒眼前的敌人!他们非常放心,那个白天跟自己在校场上流汗苦练,晚上回营一起骂军官、谈女人的弟兄,绝不会辜负自己独自逃跑,除非他已经阵亡!这样的小分队,如一头头红了眼的虎豹,不顾一切地冲入敌阵,搅出道道裂痕,而这些裂痕达到一定数量,敌阵其实就瓦解了。
队列训练更是各种军阵的基础。唐朝虽不像西方古罗马军团的重步兵那样把密集方阵优势发挥至变态的程度,甚至每一步节奏都有讲究,但军阵排列和各种战术配合却更加多姿多彩。发展到唐代的阵法已经研究到非常精深的程度,最有名的就是本朝开国名将李靖李卫公的六花阵、徐世绩的五色阵等等。
而且军阵尤重一个“变”字,同一阵对马军、步军、弓弩自有其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军阵的变化,必然以队列的曲直方圆、离合聚散为基础。队列练不好,军阵的排列和转换,就只能是一团糟,不战自溃,未开打就输。
第三,练体力,练拳术。
军队尤其重视持久力,一触即溃、一冲即垮的战役毕竟不多见,局部或全局陷入僵局乃意料之中的事情,体力能坚持更久的一方,将在这些时候取得优势。长跑就是一种简单使用的好法子。
持久力与下盘沉稳呈正向相关,这是历代军事家总结出来的经验。但仅此还不够。灵活、敏捷,亦为战争所需,而军中更选择了一种在民间流行甚广的传统活动——拳术,来增进战士们这些方面的能力。以拳法着称的少林一脉,因此与大唐之军队结下了相当的渊源。
第四,练武技。
也就是马、步、射、水等各兵种的战士们习练手中武器,提高砍杀技巧。不同的兵器装具,其中之诀窍更多。
光唐军的格斗兵器有长短之分,就长柄就主要为枪朔。其中又细分漆枪、木枪、白杆枪,朴头枪等几大类,漆枪即马槊,及马身等长,短而挥刺灵便,上面有漆油浸啧打磨加工过,不容易沾血打滑,利于快速的穿刺拔插。木枪即传统步槊,枪杆长儿枪尖短圆,便于先敌刺杀。白杆枪,整根的白蜡树,质地坚密精巧,为禁军专用。朴头枪为执金吾使,枪头短儿有长勾为执法用。军中标配是基本人枪一杆。按照使用的套路又有大枪、小枪,硬槊、软枪之分。
据说枪杆要是按实战军器的要求来种植,必须从白蜡树苗只有一米高时就开始修剪,不允许长任何侧枝,只能保留树顶的很少的几片叶子,为的是限制其生长速度,并使树干笔直。当军器用的杆子不可种在山上任其乱长,要时时关照着,万不能长虫,一受虫害就留下疤了,还不能种得太密,如果光照不好,就会长弯。一片向阳地,种上一百根,十几年关顾下来,能成得了三十根材就不错了。
上述兵用枪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