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幻之盛唐 > 第140章完结

第140章完结

她的子孙既是当地的世袭大首领。dasuanwang.net又是朝廷命官,满门显赫。特别是她的孙子冯盎,跟随隋炀帝征辽有功,官封正三品大将军。冼夫人享年九十岁,死后谥为“诚敬夫人”。到了唐朝,冯盎已是岭南最大的首领,降唐后,赏奴婢万余,地两千里,封大将军、荆州督尉,富贵至极。但随着李唐王朝的强盛和中央集权,这种地方割据的大氏族也不可避免的开始走下坡路,到冯盎的孙子辈开始衰落,他的曾孙就是有名的宦官高力士,高力士的父亲高州参军冯道衡,因贫因而亡,子女离散。

而当时闽中和南粤地区有一种恶俗,有人专门抢拐男童阉割后卖进豪门大户充内院奴役,谓之“私白”,(见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诸道进私白者,闽中为多,故宦官多闽人。福建观察使杜宣猷每寒食遣吏分祭其先垅,宦官德之,庚申,以宣猷为宣歙观察使,时人谓之“敕使墓户。)

高力士就是其中受害者之一,被辗转数手,养成了特殊的经历。后来睿宗登基大赦天下,许多武周时代被流放岭南,号称“三百宗贵”的李唐宗室相继返京,岭南招讨使李千里进献给临别的霍王一对阉儿,便是叫力士、金刚的两名私白,后来转送入宫,被内官高延福收养,所以改姓高。

高力士显贵之后,认祖归宗,把母亲和兄妹都接到了长安,母亲被封为“越国夫人”,父亲被追封为“广州大都督”。又从宗族旁系中选破落小姓之子,接为嗣后,就是冯越。玄宗老皇帝南幸后,他来投奔,通过高力士关系,拜为小丫头新开府的邑令,专门打理公主妆奁及私白身女口等。

后加授崖州长史,为我经营在海南的领地,而冯氏虽然没落,但在世袭岭南积累下来的潜在影响依旧还在,其族兄冯崇债为广州刺史,由他协理地方关系,也是大有裨益。

高力士显赫一生,也知道亏满损益之道,不见得能够永久的富贵权显,拉下老脸无非为亲族求个退路,不求继续闻达显赫,只求长久安然之道。

不过我看中他的是,早年因为家境问题,跑过海路的经历,还做过广州市舶使衙门下的通译小吏……

(闽粤沿海,多山少地,土地贫瘠而海岸线漫长,大多数人迫于有限的土地和产出养不了人,而不得不形成在海上讨生活传统,是为历朝历代虽然屡屡有海禁政策,却屡禁不绝的历史根源

但是这种传统与大航海时代追逐风险与财富,利益化的商业背景有本质的不同,他们严格说是农民转职而来的商人,农业本位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他们骨子里对土地的渴望情节,是难以想象的。从商只是一种捷径。稍有发达就购买田地,建房、娶亲、修坟作为仅有的几件人生大事,几千年前如此,几千年后现代社会依旧如此。)

此时琼崖两州,本来就是地处偏远汉夷混杂的下州,岛上汉族居民多是流放者的后裔,人口有限,这建造房屋修缮港口开发地方劳动力缺口,就是由他软硬兼使,以酒、布、粮食、铁器为代价,从岛内僚、黎诸部诱募来的夷人青壮,所填补。按照他呈条讨要追加投入的打算,说是这些夷人性情简单刚直,习惯了汉家精美的衣冠饮食了,还指望让他们再回去,劝诱更多的人出来卖力,归化为民,所以需要更多的物资纭纭。

“有什么紧要事情”我落坐,拔了一丛嫩竹心,嚼的满嘴竹香。

“说有是大德僧流徙涯州,欲请兴佛事”薛景仙亦步亦趋的跟道

“和尚跑到我家领地搞什么?”。

“据说是出海传法遇风,漂流至此的”。

“哦”,我心中一动,有些惊讶“可知此人怎么称呼”

“那人自称法号鉴真”

我倒,口中的东西全喷了出来。

居然是那个六次东渡,五次失败,历尽坎坷,眼睛都搞瞎了依旧孜孜不倦的传教狂人鉴真和尚。在后世简直太有名了,基本上小日本一来人,上级领导一强调中日友好历史,如何渊源纭纭,就把他拉出来当金子招牌,听的耳朵都起老茧了。

他俗姓淳于(就是官渡之战,被曹操火烧乌巢,顺手干掉的淳于琼后人),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他在14岁时被智满收为沙弥,配居大云寺。神龙元年(705),依道岸律师受菩萨戒。次年在长安实际寺依恒景律师受具足戒。号称“巡游两京,究学三藏”。对于律藏,造诣尤深。身兼唐代佛教律学三宗,南山宗,相州日光寺相部宗、西太原寺东塔宗之长。

后回到扬州大明寺修行,成为当地佛教领袖、大明寺方丈,受其传戒者前后有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