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这里,就要讲讲唐朝的和亲制度,与多数朝代为了换取边疆安宁的被动和亲不同,唐朝的和亲多数时候是在国家优势的情况下,主动提出和亲的,为的只是换取政治上一个大义,也就是是将来这些部族、国家之类的发生动乱时,一个及时介入的正当理由和名分,比如出兵扶持一个血缘上更接近中原或者更倾向唐朝继承人,或者以保护公主为名,介入调停,或者在首领死亡的情况下,打着为女婿、外甥报仇的旗帜,大举攻打敌对的势力,拉拢亲近的派系,维持一个对大唐有利的环境。
当然了万一继承人都死光了,没有一个服众的,那也没有关系,大唐可以打着舅家的名分,以强势接受那些女婿、外甥们留下的部族、人口、土地之类的遗产,把其他亲属接到长安,学那位“乐不思蜀”的刘阿斗同学一般优养起来,把你的百姓变成大唐的百姓,你的将领变成大唐的忠犬,于是大唐开国一百多年,疆域越打越大,这些公主们的功劳和牺牲,不在少数的。
当时相对的,唐朝也没有沉重的名教束缚和无聊的贞节情节,这些和亲的公主,在和亲的对象死亡后,还可以回国作为有功之臣,不受歧视的自行的再择配嫁人,算是一个当时冰冷的政治交易下,一个相当有人情味的传统了。
吐蕃和南沼又是个例外,前者偏居高原地广人稀,往往千里不见人烟,文成公主和亲去逻些,整整走了大半年。又有高原上特有的缺氧、烧水不开,雪盲等天然障碍,武则天时,唐军最远一度打到逻些附近,但是因为补给线过长,而难以为继。后者地处蛮荒,离天朝眼中不毛之地不远,大部分地区,常年气候暑热潮湿,有毒虫瘴疫之害,对军队战斗力影响很大,因此对这两国的战争,惩罚意义大于占领意义。因此当我无意说出,现代科学下解决之道后,吐蕃人那个紧张的。
当江达央,退下之后。
“臣愿举荐一人”我想了想道
第一百六十八章 狂信徒与传说
我欲举荐的,是个叫海通的僧人,关于他的来历,这话要从数月前说起。
当时我家生意正是风声水起,就曾有来自眉州的僧人,找我家化缘,据说看起来我家颇有钱,愿为善舍纭纭。这种封建迷信倾向的东西,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我,本来是不大感冒的。叫人赶走了事,不想这些僧人,颇为固执,连吃了几次闭们羹后,隔了段时间后,又来了个瞎眼老和尚,也不争执,也不说话,就在门前不吃不喝的迦坐了三天。
小丫头出入见多了,才招进来问话,自称凌云寺老僧海通,请为公益事募善款。
阿蛮见之言谈不俗,乃赠了些钱帛,晚上回来我知道了,却也无可奈何,虽然我对造佛像这种劳民伤财,搞偶像崇拜的东西,颇不已为然,但也不希望家里人的好心,被人利用了。使人打探底细之下,却发现这位还真是颇有来头,并不是什么走江湖的野狐禅,而是官方碟照齐全的大僧正,在地方上颇有德望的人物。而他募集的款项,正是为了在眉州三江口,建造巨佛之用。而这尊巨佛,在后世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乐山大佛”
这位海通,就是历史上修建乐山大佛的发起人和总组织者,乐山大佛古称“弥勒大像”、“嘉定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据现在已然开工建造了43年。
据说早年,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于此汇合,水流直冲凌云山脚,势不可挡,洪水季节水势更猛,过往船只常触壁粉碎,发生无数“舟随波去,人亦不存”的惨祸。当地凌云寺有大德僧海通见此甚为不安,于是发起凭崖开凿弥勒佛之念,一使石块坠江减缓水势,二借佛力镇水。自此发下宏愿,舍此身为佛事,终至不悔。
其中有一个典故,在后世流传甚广。
据说海通募集20年,筹得一笔款项,当时有一地方官前来索贿,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财难得!”遂“自抉其目,捧盘致之”。乃至惊退无数暌违之徒和别有用心者。
因此此君,也谓是又一宗教狂人,他筹划的这东西,即使放做我那个时代,也一个工程浩大的项目。因此,此时的乐山大佛,方才初具一个头部的外形。
整个工程直到他去世后也没能完成,后来是剑南川西节度使韦皋,征集工匠,继续开凿,朝廷也诏赐盐麻税款予以资助,历时90年大佛终告完成。据说建成后,因为改变了三江口地区的地形和生态,以至确实大风不兴,波浪大减,被引为佛法大昌的奇迹。
为一个崇高的目标,而奋斗终身的人,而且这确实是一个造福后世的伟大工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