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集关中残余的人手、物资,向长安靠拢。
只是
前后报捷的文书,已经呈递过了半月多,武装还乡团在关西的春耕播种已经开始,道路也基本清靖,但关于西北和成都两朝的诰诏,却迟迟不见。
但是暗底下,各方面势力的代表,纷纷如走马灯似的进入长安,他们一方面是试探和刺察真相,一方面也是留下一个结好的缘由。其中甚至不乏有西军的人,虽说被龙军拣了便宜,固然不忿者大有人在,但另一方面也相当现实。西军只是个统称,并不是铁板一快,也有潜在的派系和山头,特别自从拥有足够人望和威信把握局面的李嗣业退养之后,作为其中身居高位者,考虑的东西也更加现实的多。既然结果已经无法改变,那就通过合作的姿态,从战后的利益中分一点好处,这一点,同样参加过围城的山南大营的崔圆,无疑也已经走在前头。
随着第一批十万石的粮草,随着前后绵延的车队,开进长安,许多人暗中提悬已久那最后一丝担心,也算落下来,新人拜上旧部重归,虽然仅隔年旬,但各自变化与成熟,相见不胜唏嘘感怀,俗话说家里有粮,心里不慌,随后开展轰轰烈烈的优胜劣汰去芙存精的大编训运动。
让我大出意外的是,那些收编的外军。
仅仅为他们补个足饷就这么感动,后来经过岑参的解释才知道,原来是西北大军中也分三六九等,既有牙军、边军、卫军、禁军,还也有地方自募自筹的州府兵,守捉兵、团练兵,供给和待遇当然也不可能是一视同仁,根据领军各将的背景和地位不同,亲疏远近,重要程度决定拨付的,再加上因为一些钱粮周转调拨中众所周知的潜规则,实际拿到手的是层层递减过的结果,然后还要面对各级军官多少可能存在吃空亏饷现象,实在是差距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