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是有人有人许了老大的利益,不过他们迟迟还没发起进攻,派是内部还有些争议吧。pingfanwxw.com”
说话间。这些胡人嗷嗷叫着,在牛角号声中,突然驱马冲上前来,手中挥舞着一些东西,象标枪一般的投到车阵前的空地上,看到这些东西,他的脸色终于变了,那是父帅扑固怀恩的旗号,足有数百面之多。
……
与大唐将士战斗中舍死忘生的英勇,将帅们奇计百出的战术和智谋,恰恰相反是,李唐朝廷在整个战略和大局上的迟钝和麻木,几乎让人郁闷的吐血。
自从安禄山以三道节度使之大军反了以后,对于长期大军在外那些存在,朝廷许多人的心态,就陷入一种沉浮在猜疑和谨慎的死循环中,也不可避免影响到朝局上来。一方面是对武人专权座大的高度敏感,一方面是对于大军在外,实在鞭长莫及的现实情况。
对待迫于形势不得不为之的放权,以及生怕专任一方积累足够的威望和功勋,而尾大不掉的担心,让的朝廷对待这些将帅的争议一日都没有停息过。
作为这种矛盾和混乱的思想及心态下的产物,是不再轻易授予将帅大局上的全权,对功高德勋的资深将帅,得力部下的刻意分化,遍地新封的节镇军州,以及互不统属的人为混乱。
其中郭子仪的朔方军实力最大,因此是被分化的次数最多,最严重的,如李光弼、仆固怀恩等宿将,都是在朝廷的扶持下,从其帐下自立门户分出来。
而崔圆的山南军,虽然是出自老皇帝的诰命,但西北朝廷借着长安兵败为由,又扶持起一个南阳鲁灵,与之分庭抗礼。
而河北四拄臣之首的河北采访处置使颜真卿就更典型了,虽然来滇、贺兰进明都是他一手提拔的后进,但是稍微闯出些名气后,朝廷就通过分封、转任、新置军镇等手段,让他们脱离了隶属上关系。
还有李嗣业的河西军,作为最靠近行在的一只大军,长安一败,虽然河西兵未受大损,但是他的亲信骨干都被拆分,以提拔为名进入朝廷任事,本人也被派去协助太子襄赞军事,实际脱离了直接的军权。
而作为另一方当事人,出于有意无意需要避嫌,以及稳妥谨慎自保的想法,让那些将帅随着功勋和资望的积累,在行事上也变的束手束脚起来,每逢重大决策,都宁可冒上丧失战机的风险,先要告请朝廷以避嫌疑。
至于长期以来,信奉小心无大错的,动不动就早请示晚汇报的,所谓三请节度使、四奏将军,更比比皆。这种谨小慎微的心态,反映到朝廷中枢,就变成对战局和目的性的进一步延迟、盲目、混乱和昏聩。
要不然在正常的历史上,也不会下令郭子仪的朔方军放弃在河北收复的失地,为了个微不足道的理由,而回师去保卫远离战场的所谓“西北朝廷的安危”,仅仅是为了抓住这一支边军中,实力最强最精锐的力量。就把郭子仪留在朝廷中枢“军咨国事”,而分其部下各自统军作战,坐待到局面败坏的差不多了,才不得不重新外放出去总领其事。
光看
西北朝廷亲自组织和策划,投入无数人力物力,耗尽积蓄和民力的数次决定性大战役,都以失败告终,与其大方略上昏聩和急功近利是分不开,反而让一些不在朝廷计划内的地方军队,表现出足够的闪光点。
目前
最大的问题,已经不是将士不肯卖力,不肯拼命。燕赵之地最多慷慨豪迈之士,河北也从来就不缺少忠臣义士,哪怕那些世族高门,自开战以来破家为国出力的不在少数,也不是缺乏优秀的领军将帅,作为传承了北朝以来军事贵族遗风的积淀,从中央到地方,从世家大族到寒门子弟,潜在优秀的将帅之才,可以选择的实在是太多了。而是朝廷中枢的战略思想本身就有问题,每每在关键时刻出昏招。
更糟糕的是,历史上到战争后期,朝廷的府库中已经没有财物积蓄,对于立功的将士只能赏赐官爵,诸将出征时,都给予空名委任状,上自开府、特进、列卿、大将军,下至中郎、郎将,都允许临时填写名字。后来又允许用信牒授予官爵,以至有异姓被封为王的。各路军队都以职务大小相互统辖,不看官爵的高低。
这样使得事情进一步恶化。人人都有私心的,于是在各种恩怨纠缠和、派系背景、地方出身作用下,结党营私、见死不救、养敌自重、纵敌通敌,这种事情屡屡发生。
而旷日持久的战乱,也进一步拖跨了国家的基础,为了支持战争,民间在层出不穷的苛捐杂税下,哪怕是没被战火波及的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