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不是了解他们,针对他们,
更没有人专门为他们编一部史,这书浦一问世,就掀起不小的风波。
主要素材的来源,一则是历代的典籍,包括正在进行的编书修缮工程,一则就是各地的商人,但凡进入长安的,都要将在外藩的见历,写成材料交上来。积少成多,也相当可观,毕竟太平娘竟时,长安的商人来自天南地北,他们以及相关的人员,数十万计。
从秦汉时的西戎、北狄,匈奴,到南北朝的乌丸、鲜卑、碣胡,到近世的吐蕃、突厥。算是一部,跨时代的草原编年史。
“表面看,不过是一个类似多人游记的风物志式大杂烩,但深度其中,你就会发现这是对那些胡族起源,发展、兴盛,详细考据。生活习俗,生产方式,生存环境,都有专门优劣得失的评判和着述。”
长者结论道
“堪承一本外番全书志……”
“此书尚未完结,尚在继续补完……有偿悬赏提供素材,并招募有志之士,共研教之”
念到后文。
“光这份用心就足够了……”
“这还只是一本粗而泛之的大致纲论,对民间普识开智已经足亦,但真正对应的祥解正本,只有京师大学堂和武学里才有……”
“据说还有专门的回纥篇,吐蕃篇,已经刊行,但只在军中传发……相当部分素材,是派人以各种名目,深入胡夷世居之地,亲身取样而来……”
“着此书者,当为外族大患,而全力除之眼中钉了……”
“国人若有善用之,所谓料局胜算……有心的话,进可定百年之势……退可守数十载之大成……”
“况且,那人总纲此书,未尝不失是以书明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