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其中某一个占据山地险要,拥有近千青壮的大寨子,据说窝藏了一些南沼的残兵,却不肯让官军进寨去搜查,甚至仗着山高路险兵多粮足的结寨以抗,结果宇文也根本没打算在这里强攻多浪费士兵的生命,只是堵住几个路口,拉上车炮往里面投了百个多燃烧弹,三天三夜的大火直接将整个大聚落烧成白地,其中男女老少四千七百多口没有一个逃出来,自此各方大为震动,那些山夷似乎彻底感受到了官军的强势,开始转变了态度。
我也并没有打算灭亡南沼那么大的胃口,当初能够收复那些被吞并的羁縻州,我就很满意了,当然那些重新收回来的羁縻州,许多已经不用再羁縻了,经过南沼人和唐军先后攻打,真正有实力的土豪首领都被杀戮一空,已经具备直接设立县治进行管理的条件。
能带领六万人马,打到这云南城下,已经远超出预期的目标。
毕竟
此时南沼正是国力上升时期,其主要势力和附庸的范围,囊括了后世云贵川缅相当部分地区,甚至连中南半岛上历史悠久的传统强国——骠国(缅甸),也被打的节节败退。甚至占据了骠国发源的南中第一大河——伊洛瓦底江(中国古称大金沙江或丽水)的上游。
其版图东接黔中(贵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达西双版纳,北接泸水(大渡河);东南界今越南,西南界今缅甸;西北与吐蕃为邻,东北与唐朝戎州(今宜宾)相望的广阔疆域。高山深峡丛林密布,如果不是贪心不足蛇吞象,也不会被唐军反攻到境内。
南沼国土划分为十六镇两都督,六内镇是用来镇守原本包括蒙氏王族发源地在内的,蒙舍诏——居地在巍山县。蒙嶲诏——居地在巍山县北部至漾濞县,又称样备诏;越析诏——也称么些诏(磨些族部落),居地在凤仪县至宾川县。浪穹诏——居地在洱源县。邆赕(音藤闪téng shǎn)诏——居地在邓川县。施浪诏——居地在浪穹诏东北牟苴和城(太和城)等六大沼。
在六沼外围,还分布着石桥诏(在今云南省下关市一带),以石桥城而得名;石和诏(在今云南省大理市风仪镇一带);白崖诏(在今弥渡县红崖盆地);剑川诏(在今云南省剑川县)等四个小诏的故地。
六大诏中蒙舍诏在南方,因称南诏。所谓诏就是蛮语中的大首领、王的意思,因为其国多山泽,故又被称为南沼。这十诏之地,也代表了最富熟,人口最密集之地,集中了王国八成的府军乡兵和六成乌蛮人口。
南沼的统治,以王都太和城为中心,还分布着几个特殊性质的大城,随国王行走而成为陪都性质的临时政治中心。
其中白崖(又名勃弄,大理县东南红岩)为国王亲属所居,亦为官员分田所在;赵川(大理县)东南为亲近国王的白蛮首领所聚居地,亦即南诏主要官员的家族所居;蒙舍(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为南诏的发祥地,也是宗庙和祭祀所在。以上称六陪,是南诏王家直接统治的领地。
在这六陪以外,又分东西南北的方向各置一重镇,东有云南(祥云县)和品澹(祥云县西品甸),西有蒙秦脸(漾濞县),北有牟和(洱源县北蒙次和村),为拱卫核心地区的重镇,亦为滇西地区的门户,由国王近族和附庸的子弟镇守。
因此这云南城一失,传统六沼故地的四大卫城就缺了一角。
这十诏故地合起来又称为十剡,各有一大军将镇守。
而剩下六个外镇,则是用来镇守传统十沼以外的要害地方,统治乌、白蛮以外的诸部落。同时在唐朝和吐蕃边境,南诏还有类似唐朝军户体制,所建立的会川、通海两都督府,同样也设立一个大军将为大都督。
南沼军政一体,各地方凡一百家设总佐一人(同乡),一千家设理人官一人(同县),一万家设都督一人(同州。)由于南沼家庭的原始氏族特色,并且广泛使用奴隶,因此一家少则数十口,多则数百口,应征也以氏族兄弟为编组。
出兵征战,以二千五百人为一营(即一个军将所统率的四军,其中一军一千人,三军各五百人),每镇按照需要设立若干个军将和数十军府,由任节度使或大军将统领,以军户形式出兵入农,执役时每兵只给粮米一斗五升,鱼干若干,此外别无给养。
因为带粮不多,急求决战,所以打战拼死勇猛,南沼军法规定兵士前面受伤,允许治疗,如背后受伤,即行杀戮。行军出国境后,不禁止抢掠,邻国的人口、粮食、牛羊都成了南诏军的掠夺对象。南诏出兵攻邻国,通常要征发更落后的诸族来助战。望苴子蛮最强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