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幻之盛唐 > 第484章完结

第484章完结

据说当年,安思顺被赐死,郭子仪被委任领其位时,身为部将的李光弼,竟然害怕的要丢弃妻子儿女连夜逃亡,还是郭子仪亲自站在营门口进行劝慰挽留。sangbook.com可见当时朝廷对番将的舆论。

朝廷肯让郭子仪分一半兵力给李光弼另成一镇,未尝也不是看中了他们这种泾渭分明,刻意不相往来的关系。

结果这两人从此走上地道路和历史评价也大相径庭,

天下为其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妒,穷奢极欲而人不不非之,最后得以终享天年。历代功臣能做到这一点的实在是少之又少,难之又难。郭子仪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论战功郭子仪不如李光弼,可评价却在李之上,因为他精通权术,深知做官曲伸之道。悉易经,知阴阳道理,有“忍”也有“挺”,即强调“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

在一片番汉诸将勾心斗角,恩怨纠缠中,始终游刃有余的掌握着这些骄兵悍将,将他们吃的死死的,维持一个巨大的威信和德望。也始终从实力和地位上压过李光弼一头,而让后者没有多少怨言。

连我也不得不承认,那位仅有几面之缘,笑起来很慈祥无害,但其实老成人精的郭子仪郭老头,看人的眼光很毒辣,深窨人臣之份,光看李光弼、仆固怀恩这些一时骏雄,都效力过其帐下,就可以说明问题,当朝廷提拔他并询问谁可以接替他时,他却举荐了关系不算密切的李光弼,后来朝廷再次分军,他有果断举荐了并非郭家军体系内的仆固怀恩。

因为他更懂得功成身退韬光养晦地道理,果断交出所有的权力,于是三代皇帝都要礼敬他,无论谁掌权都要重视它,却很难奈何的了他,虽然退养不管事,但一旦有事皇帝还离不得他,成为后世臣子善终的典范,也是我努力的重要方向之一。

据熟悉他的人说,这位老帅身体很好,胃口极佳,每天都要食酒肉三斤三斗,晚上还喜欢摸黑把十个一扎的酒坛子当哑铃,提来搬去的以锻炼臂力。

如果没有意外。

再过不多久,他该在朝廷的猜疑付诸于表面之前,交出所有的军队,养上十几院落的漂亮女人,做一个好色富家老头了,生上一大堆的孩子,然后让最小的一个娶公主,演一出叫醉打金枝的宫廷喜剧。

相比做元帅更会做臣子,天下初定就主动要求交出所有兵权,拿朝廷的高官厚禄,有用没用都养上十几院子的女人,奢侈挥霍以自污名声,做一个快乐的好色老鬼,甚至可以敞开私房门禁,任由部下亲近行走,以示傥荡无私,可以说豁达通明到人臣之极的郭子仪。

李光弼这人,就耿直的多了,他原本是为了对抗安禄山在大唐众多胡将中的号召力,而继哥舒之后,被扶植成忠君爱国的一面旗帜。再加上他祖上本来就是内附营州契丹的大首领,对于安氏叛军中众多的契丹人来说,也有釜底抽薪的意味。因而他的提拔,政治意味大于对他本身能力的看重。

因此,他是典型的军人做派,说好听叫做雷厉风行,说不好听有点知进不知退的味道,是非曲直非要辩明,秉直己念而很少有退让,虽然功勋卓着无人可及,但得罪人太多不为上喜。就象他因为貌似看不起裙带和外戚的身份,一直对我和我的部队不假颜色。

虽然,后世史家对李光弼评价甚高,认为他完全可以与孙膑、吴起、白起、韩信这样的古代良将相比肩,且品德方面,更胜一筹。所谓李光弼用兵,谋定而后战,能以少覆众。治师训整,天下服其威名,军中指顾,诸将不敢仰视。初,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但是实际上他并没有因为卓越的战功而比郭子仪更风光。

事实上,据说他晚年与皇帝亲信宦官程元振、鱼朝恩不和,一直力图中伤,结果李光弼自镇临淮,长时间不敢入朝。

乃至朝廷屡次征召,他也皆以各种理由迁延不至,后来干脆一直领兵游离在朝廷中枢之外,据说是害怕朝廷的猜忌和政敌的攻击,连母亲亡故都不敢回去守孝,直到死也没再回过长安。后来长安失陷,皇帝出走,他也不去拜竭。

他历来治军严肃,深入人心,发布命令时,诸将不敢仰视,河北兵闹饷杀上官而内乱,地方不能制,但是一听说他回来就平息归队自缚于帐下。他既然带头无视朝廷号令,因此他的部下有样学样,上行下效,诸将因此不听朝廷指挥。可以说由他开始给范缜割据开了一个坏榜样。

这位李大将军晚年为小人所谋,困于口舌,不能自明,千方百计想保全性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