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二连三的重创和挫败,似乎没有打击这些海贼的热情,反而让他们变的愈加疯狂,这一撞一顶的阻隔,已经足够让剩下尾随而至的长船,将钩索重新搭上了舷帮。199txt.com
只听的船帮后的清脆机构再响,一条条黑影呼啸而出,几呼是带起整串整串的海贼,象糖葫芦一样被钉穿在甲板上,另一些人则在火焰中挣扎滚动,连跳进海水里的力气都没有,就已经扑倒滚落在跳板上。
但是也有一些身手敏捷的,已经从空中跃过火焰和成列的枪刺的妨碍,铺天盖地的扑上了唐船甲板,大声的撕杀起来。
而这一次偶然的遭遇,不是是拉开一个时代序幕的前奏而已。
(铜船的记载早在汉代,相传越王所作。其后马援征交趾时,亦有建造铜船之举。他把收缴来的铜,铸成两条铜柱,四只铜船,两条用于战争,两条不用,沉于海,风雨即见浮出。故《交州记》称:“越人铸铜为船,在定安江,潮退时见。”《林邑记》亦有相似记载,即称:“其水自县(指嬴娄县)东至安定县,北带长江,江中有越王所铸铜船,潮水退时,人有见之者。”,至唐已经有大铜船,每年广州有铜船去安南贸易,谓之海鳅,广东吴川县鉴江海口,1982年发现了一只沉没水中的铜船,船长40多米,船面、船底有铜片包皮,船面栏杆柱为圆形实心铜柱,有几十条,船铜钉为唐制式的方形,比福建出土的宋船还要长10多米。)
……
事实上,唐朝也不是完全没有南海之念。
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帝王逸事,有一个胡人来到皇宫跟玄宗讲有关南海富庶的情景:巨珠成斗、羽毛闪闪发亮的翠鸟、锡兰的医术与珍奇药材等。给年轻的玄宗留下了非常深刻印象。
於是下令监察御史杨范臣组织一个名为宣抚使团的探险队,随胡人回到他的家乡,以宣天国威化。结果杨范臣反对,并提醒皇帝先前的不事奢侈励精图治的诺言。
结果杨范臣反谏说:“陛下前年焚珠玉、锦绣,示不复用。今所求者何以异於所焚者乎?彼市舶与商贾争利,殆非王者之体。胡药之性,中国多不能知;况于胡妪,岂宜之宫掖!此时胡人眩惑求媚,无益圣德尔。”
玄宗遂放弃了这个计划,司马光也把这个故事当成了帝王好大喜功的一个反面教材。于是这个腹死胎中的野望,一间隔就是千年之后,才在一个叫郑和的太监身上,真正得到实现。
每观于此,不由叹然怅然,我们曾经离海洋大帝国,或许只是措手可得的距离……
因此,主角派人宣抚南海也不是没有来由,或是缺少时代背景,也算完成老皇帝的一个早年之念。
第三百六十四章 下马威
长安城中,又是新的一天,对于这个在永远沉重凝重中,又孕育着天下最前端的风潮和时尚的城市,每次来到长安的人,都有不同的心情和感受。
对长安等待大考的学子们来说,则又是漫长的一天,因为他们在这坐生活居贵的城市里,已经徘徊了七八个月,朝廷所说的科举,却因为某些官面上的理由而一拖再拖。这一拖就拖尽了大多数人好不容易凑出来的盘缠路费,许多人不得不一边放下身段到处投贴赶场,一边兼营点维持生计的活儿。
小有点名气的就去文抄上投文写稿,挂个临时编撰,再不行也可以卖点书画手迹,多少可以一边赚钱一边经营名声,有故旧渊源的就去投奔乡党亲族蹭食,面子再大一点的,就拿着同族给的荐书给人授学西席去,实在没有门路就只好在廉价的宿所外,接受一些校书正字还算的斯文活计,不过这种零工,也是僧多粥少供不应求的,基本要赶早的……然后就是那些营造工程中书写、看板、宣讲之类短工,虽然风吹日晒艰苦了些,也算自食其力……
再不然,就抹了面皮隐下身份就到平康里,遮遮掩掩帮那些姑娘填词唱曲,或者以风雅为名背地里接受姐儿们的供养,在明面上做个捧场唬客,却已经是斯文下流了……,好在迁入长安的有不少地方来的富室大户,不怕铜臭熏人,肯屈尊下身份做个门人帮闲清客什么的,只要谦卑一点,东家给钱也算大方……
虽然说天子脚下是不会让饿死人的,特别是国之栋梁的读书人,每天凭学生告身从太学门前拿的廉粥、杂碎汤和粗面饼,也总是管够供应,那些寺院观所,还有各种名目的大宿舍,也徜开了任你住,但是想稍微过的好一些,就得靠自己每天外出的努力。
为了保持仪容和形象,起码从二手成衣铺子租一身象样的行头,外出应酬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