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张娘娘的谢礼……”
一个尚宫送来了大量的礼物。mijiashe.com因为前些天参加上书支持张惠妃主持亲蚕大礼的回报,所谓亲蚕典一贯是由皇后来主持的,肃宗身边又没有其他身份高过她的女人,估计扶正也是时间的问题。
“宫内赏的,还有一套银器,银炉、银鼎、银壶、银瓶,虽说并不奢华,但胜在是内造的。样式精巧。外面并不得见;十套磁器,都是“三彩”地。没选“青白”,“青白”太素,与事不搭,图案也选的“牡丹富贵”、“麒麟送子”这些;剩下的,就是零碎地,两方端砚、两匣子“龙凤笔”、几匣松烟墨什么的……”
皇家还真会精打细算啊,这宫省内造的东西也就名头好听,不能买卖也不能轻易转赠,如果身份不够的人持有,还会惹上大麻烦,
不过,听着初晴,碎碎叨叨的念家什,很有一种温暖的感觉。
“殿下怎么没一同回来……”
“她和云容去张妃那儿,看望刚满百日的十九公主,估计晚膳不回来用了……”
“沈表姐在么……”
我家可只有这么一个独一无二的“亲戚”,能帮衬的尽量而为。
“沈夫人早上出去,还没回来……”
“恩,这些器物你挑一些最好的送过去,敬云轩还是简陋了些……”
“晤,家里来亲戚了么?”
就见绉老头,手中拿着一个托盘上的银红拜帖进来,我看了一眼道。
“宁氏?”
我再看落款,惊讶了一下,居然自称宁凝的族人,关于宁凝的家族和过去,她本人一直不愿意提及,我也没有追问。
“阿凝在么……”
“凝夫人已经去查收,城外的庄子”
他垂眉低眼的说。
既然她不想见这些所谓的族人,我也不想勉强。
说实话,在她最困难的时候,我也没有见过她向所谓的族人求助过,所谓的亲戚关系可想而知了。
正想打发走了事,却看见底下还有一张便笺。
“这里还有一封洛阳大内监守,宁致远宁公公的荐书……”
“我倒,这宁氏又是什么来头……怎么又会和宫里的公公们攀上关系”
我捏了额头,难道是和高力士一样的典故。
“叫温长史来……”
温哲号称开元天宝年以来朝廷大小事记的活典故,应该知道些什么把。
“宁家……难道是宁太史的后人”
温哲看了拜贴,思索了下开口道。
“这有什么典故么?”
“回主上,自南朝以来,这宁家可是与岭南冯氏并肩的僚人大族,世代相袭的留守土官……永昌年更出了个太史宁……”
“哦……”
原来,魏晋以降,今黔、滇、桂、湘、粤诸省区的某些蛮族亦泛称僚人。其中南平僚的一支,随战乱徙入岭南者,改汉姓,自称周文王第九子姬封康叔之后,才有了这支宁氏家族。
自南朝陈宣帝太建元年(公元569年)至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的130多年间,世袭钦州都督、刺史,钦州宁氏与番禺吕氏、高凉冼氏齐名,史称“百越大姓”,占有无数奴隶和珍宝,割据称雄一方。最盛时实力同俚族的洗、冯家族相埒。
后来冯盎“克平五岭二十六州”,并于武德五年(622)以岭南数千里附唐。唐高祖析其地为高、罗、春、白、崖、儋、林、振八州,授盎上柱国、高罗总管,封越国公,附丛的宁氏僚也得授开国爵。
直到武周时代,岭南冯、洗家族门庭败落,冯盎嫡孙冯君衡以“谋反”罪名被诛,君衡子冯元一(即高力士)被人牙子拐卖净身后入宫……宁氏这一脉,靠打点朝中的权贵为靠山,却也有惊无险的淡出官面视线,依靠多年积累的财富和人脉,以海贸富甲一方,经营至今也号称岭南海商世族中的翘楚。
武则天永昌元年(689),更出了个杰出人物宁悌原,与苏颋、皇甫琼、张说、张柬之等名臣同举进士,至开元年任岭南道宣劳使,又以修国史而触怒玄宗而去。如果说是家族熏陶的渊源,我倒可以理解宁凝的商业头脑和手腕是哪里来的,因为祖上的缘故,与那些五岭山夷世为通好的关系,也不难理解了。
按照温哲的说法。
宁悌原被罢退后,宁氏族人又通过大宗师宋之问的关系,攀结上了开元宰相张说的门路,宰相张说有一爱妾宁醒花,字棠儿,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