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唐一代,国家常备骑兵最多时可达数十万,从安西、北庭到河西、陇右、关中,到河东、河北、安东,到处是大小官私牧场和官民蓄马成风的传统,再加上那些藩附的边境部落和国家,轻易还可以动员长千上万的骑兵,什么游牧民族崛起,靠拼骑兵消耗,堆也把对方堆死。400txt.com
但在战后的中原关内等地,已经被打的糜烂,那些开国以来赫赫有名的诸监牧使、群牧都使、闲厩使等,都已经名存实亡。相对完好的西北各路的监牧使、群牧都使、闲厩使,也因为战争的抽掉,耗尽了潜力,已经不复最盛时存栏70万的规模,相当的虚弱,甚至为了满足续种的需要,还不得不从回纥等地大量市马。
本朝的马政历来由太仆寺主管,北方各地设置国家牧监(养马场),具体负责战马的牧养、管理与供给。牧监分上、中、下三等,有马5000匹为上监,3000匹以上为中监,不足3000匹为下监。各监置牧监一人,副监一或二人。此后,又相继置诸监牧使、群牧都使、闲厩使等,统领各地牧监。
为加强管理,朝廷对马匹的繁殖、死耗、烙印、奖惩等,都有具体现定。每年秋天登记马籍,区分良马、驾马,定期上送殿中省尚乘局、各级官府及 军队使用。遇有大的战事,还随时向民间征发马匹。
安史之乱后,肃宗吸取了安禄山以节度使身兼诸监牧多职,而导致河北、河东的战马,全成了资敌的本钱,不再让武人兼领牧政,大肆重用内官,以内官为监军,又以内官监临重要的地方差遣官,因此由宦官充当的内飞龙使,开始控制全国监牧大权。
事实上,连这些年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大量的马匹,号称马比人多的龙武军,但是除了解思的奇兵队等几只纯骑兵编制外,其他大都是适合驮挽奔驰负重的军马,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可以冲锋陷阵的战马。维持强势的战斗规模和持久高昂的士气,也是需要巨大的后勤消耗为代价的,许多时候还要通过驴骡牛等来补充运力上的不足。
从军马变成能够伴随骑士战马冲锋陷阵的战马,需要足够长时间的来磨合,毕竟让这种有灵性的动物,克服趋利避害的本能,冲进敌阵的刀枪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而且相对普通军马、官马、民马,战马的生命周期要短的多,各种激烈战斗的驱使,很容易透支战马的生命潜力,战场中也总是充满了各种意外,作为比骑士更明显的目标,在射人先射马的指导原则下,战马往往比人更容易遭到伤亡,有的时候,仅仅是蹄子上一个小伤口,或者地面凹凸不平造成的扭伤,就不得不退出战斗的序列,乃至变成士兵的口粮,因此维持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往往需要远高于现役比例的后备来源。
因此龙武军在剑南和山南等地,都建立了自己的牧场和放养地。但是厩养的马,虽然相对放养的马,更节约资源且出栏率高,但同样也更容易出现隔代品种退化,体质和病害抵抗力下降,所以需要定期引进新品种来改良。
……
看完马场与一干军需代表,按照日程我又来到楼观山中的武器试验场,胄曹和军器监在这里有一个项目。
不过平时嘈杂的实验场地是空空荡荡,摆在我面前只有这么一件类似后世牛仔服的东西,当然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帛甲,
用的是水力纺织机车出来的粗韧线,不计成本织成密斜纹的沉厚面料,理论上可以在有限距离内防箭和某种程度的砍劈。
由于初代产品只考虑耐磨和坚韧性,所以舒适就不敢恭维了,还要在里头衬件软衣,防止磨出血泡来,打南沼的时候许多将士叫苦不迭,多重穿戴过于闷热,激战之后几乎是顺着里子倒出汗水来,后来的改良做法,就在里头衬层吸汗的纱布,直接贴身穿……然后除了工艺、成本分量下降外,其他也一直顺着战事的需要在改进。
我手上拿的这件,属于第七代产品,但这次在各种要求指标的竟投中,意外中标的,却是来自岳州无双薛府那位自立门户的薛大姐,她不但有办法在不减轻抗性的情况下,做的比别人更软更薄,因此虽然要价比别人贵了五成,但我还是指定为军官服用料。
因为我的个人强烈需求,这种帛甲从一开始,就被设计成类似后世军礼服和作训服的样式,又让我家那些女人给我画了多个效果模拟图才最终定型的,因此就算染了迷彩色,看起来也相当的精神爽利,领口袖口裤口都可以扎紧,防水保暖。
“大人请看……”
第七代产品的改进,最大变化上就是,从头戴的软帽,到脚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