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个,陪笑解释道。
“这都是检出来吐蕃的药典……出自罗贡、云丹、娑列十几个小姓家族的世传……”
吐蕃的医学博取众长而独成一系,即为今日藏医的源头,其中受汉方医学影响尤深。
但在松赞干布之前,吐蕃没有象样的医药体系,流行的是用苯教人祭祁祀的方法来对付病痛,认为病是各种瘟鬼魔障作祟,经常将奴隶剥皮拆骨,用他们的血肉来祭祀供养诸天鬼神,直到文成公主进吐蕃,带去了了大量的医师和药书,才开始逐渐形成相应的高原地区医药体系。
传说光是文成公主人蕃,带去“治四百零四种病的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着四种”,后来金城公主入吐蕃,又带去一大批医书和药典……赤德祖赞之世还曾派遣贝兹旃檀往汉地翻译医书多种。(这些医书有的仍存录于藏文大藏经之副藏《丹珠尔》之中。)
吐蕃的医学还受到西域和突厥的影响,《汉藏吏集》记“赤德松赞时由译师毗卢遮那延请四方名医,译其医着为藏文”。其时“由突厥人森却钦波把金刚手菩萨所说的续部译为藏文”,吐蕃十三种疗法中有葛逻禄疗法与突厥疗法,又有索波疗法与冲水疗法则同西域有关。
(吐蕃的医书浩如烟海,其中的经典名篇多诞生于唐朝时期,如医圣云丹贡布(开元十七年至大中七年,729——853)之名着《四部医典》,汉医韩之海、天竺医巴惹达扎与大食医嘎林诺三人合着之《门杰吉树恰》(无畏的武器),汉僧马哈金达、汉工使加楚尕布与藏医琼布政攻、琼布顿珠、爵拉门巴等合译之《月王药珍》,汉医塔希。东瓦冈瓦与汉僧马巴拉、香蒂巴拉等九太医合着之《太医药诊紫色经函》等,皆为传世之着,足证吐蕃医学的发达昌隆。)
最初收集这些药典,不过是军事上的考虑,吐蕃先人雄踞高原,而居高临下吞并了众多的部族和国家,领域横跨西南到西北,地域地貌环境气候语言风俗,都大相径庭,因此发展出来的医药学很有特点,如果说要对付高原作战所面对的各种状况,没有比这些吐蕃土生土长的医药学更擅长。
后来随着大乘佛教“摩柯衍那”的影响扩大,又逐渐扩散到其他领域,先是王室的书记官和史官世家,然后是时代侍奉王室的医官世家,然后是各种工匠氏族居住的众多村落,如此之类的目标还有很多……灭佛之乱后,则转变成诱拐和暗杀为主要手段,这些人多数并地位不高,又很容易受到权利斗争的侵轧,却掌握着传承的种子。
有时候,消灭一个民族,不需要武力征服或是肉体消灭,只要消灭他们的文化和传统就可以了,象吐蕃的文化知识,因为统治结构的原因,是掌握在特定的阶层手里,以家族为单位进行传承的,如果能诱使这些家族出逃,或者灭绝之,就可能使诸如医学,工艺、文书之类,吐蕃文化里的一些积极、有益的东西,彻底断绝消失。
借助杀僧令引发的吐蕃内乱,以马向为首的保守势力,自发的摧毁吐蕃那些先进的萌芽和相对开化的积极元素,然后再乱中取利。
或许现在一时还不明显,但是数十年后……或许吐蕃就不再是历史上那个吐蕃了,没有了足够文化的传承,什么藏族也就是一个很块退化到蒙昧,或许还会和西夏一样,很快就消失在历史中的某个游牧民族而已。
或许是我太理想的yy,不过如果不去做,则什么可能性都没有,做了最不济,多少也能削弱吐蕃人的战争潜力。
第四百二十五章 尘嚣落定须静闲
东海,一艘遍体被风浪变的伤痕累累的船正在发浊的海水里飘荡。
不停漏水的船舱里,
曾经华贵的丝织紫袍和丝涤熏香的衣袍,被海水和汗味浸渍的发出臭乎乎的咸腥味,黑绸的立乌帽早不见了地方,金银丝的袖口扯得破破烂烂,披头散发蓬头垢面,象行尸走肉,一样将曾经尊贵的身体,依靠在肮脏的船板上,只有在送进食物的那一刻,稍稍有些生气。女人们早已经没有力气哭泣了,男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突然发病或癫狂,害怕成为瘟疫的传染源,而被丢进海里已经有好几例了。
身上所有值钱的小物件,包括刀柄上的松文玉片和金包头都被撬下来。
虽然是夏天,但是呼呼的海风依旧刮人刺骨,星星点点的缝隙里透出的阳光,也照样的灼人。
甲板上,被太阳晒的黝黑发亮的船把头胡静水,也在后悔,此行实在是亏大了。
老子在这条海路上跑了十几年,却栽在这火倭人手里,果然是没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