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幻之盛唐 > 第837章完结

第837章完结

下来,他们都是历代可汗的侍卫、附离子的后裔繁衍起来的特殊部落,和可汗直属部众,组成国内唯一的常备军——牙帐三护军。

然后是王姓繁衍出来的大小分支和世代以侍奉供养王姓为职业的众多附庸部落,他们也组成了王姓的基本外围。此外还有一些通过时代姻亲通婚交换血脉,形成紧密关系大部落,享受亲近王姓带来的权势和便利的同时,他们也是王氏统治的支持者。

象叛变的胡禄部就是一个典型。此外,历代可汗还有提拔一些战功卓着,或是表现出色的外姓部落,补充进入王领外围或是十箭部落,作为奖赏,这也是吸收新血,巩固王姓的措施。

这些人紧密团结在王姓周围,也占据了从小海(贝加尔湖)到乌德健山(杭爱山脉),诸如仙俄河、娑陵水、温昆水、独乐河等流域,整个草原上水源最丰沛,草地最肥美的地域。草原上的植被分布,是由河流走向所决定的。因此,他们可以比别部繁衍更多的人口,饲养更多的牛羊,拥有更多的生存空间和战争潜力。

再加上,由于草原上盛行奴隶制,各部都有大量的附奴,在他们的观念中,奴隶是和牛羊一样算在财产中,而不是人口,因此各部的实际人口是这些数字的一倍半上下,这也让药葛罗氏王姓,在回纥内九族外十一姓的权利体系中,始终占据了压倒性的地位。

这次光是可汗本阵的人马,看起来至少有三万,而且阵容整齐,不象是短时间内召集起来,草原上地广人稀,平时各部分散的很远,随牧随走,要想把它们动员集结起来不算意见很容易的事情,光是信使奔走往来,再由氏族——大部——中部——小部上传下达,需要不少时间。

看来牟羽可汗之前,也并非一点准备都没有,只是被人抢了先手,一步步错失连续处于劣势,不得不装死遁身,好在有唐人使团这个冤大头转移视线,让他能够养精蓄锐卷土重来。

至少在爱直观的外形上,药葛罗氏的本阵,比起那些支族和外姓,作为专职战斗的王姓部落,无疑要阵容和装备都要鼎盛强壮的多,最起码人人带甲,最不济都有一件皮搭子护胸,皮兜护额,刀马弓枪一应俱全,看起来相对整齐。

各领旗幡下的酋首、渠长、豪帅统带的士兵,都是实打实满员,而不像普通部众,数十帐,七八十个青壮,也算一个百户落,一个百人队。许多人身后还有徒步的家仆和军奴组成的辎重小阵。

其次的拔古野、拔悉蜜那些大姓氏族的军队,起码人人都有坐骑和兵器,再次之是各大姓那些附庸部落,大多人都有马,兵器虽然不全,但好有歹过半的铁器;再差一些的,便是连马都没有配齐,只能零零散散的站在少量马队后面,拿个铁刀木棒草叉作为援应。

有些小部干脆吊队尾的还有一堆徒手兵,他们的武器,恐怕要由先头战死的同伴或是敌人手中夺取。

相比外交性质大于竞技性质的会盟大猎,这次才是真正军事战术手段上的充分展示。

为了这场决战,可汗的王旗狼傃下,已经聚集了超过四千名的附离子,他们都是出自各部首领贵族家的子弟,装备最好最英勇的精锐战士,而且在战场上他们不是自己一个人作战,由数名到十数名穿甲的护卫、不穿甲的侍从、牵马立帐的仆人、负责生活起居跑腿的奴隶,组成他们的追随者。

如果说那些敢死之士组成的,是突击敌阵制造突破口的尖刀,那这些附离子就是一锤定音的重兵器。

箭啸在空气中呼鸣,刀枪在冲刺交错间斩击,斩断戳穿的头颅和肢体,重重的砸坠在地面。杀气冲霄,震天的嘶喊声,似乎连飘舞的雪米也不敢落下,漫天的阴云中也被撕开了几天裂口,让稀薄的阳光吝啬的草草扫在战场上。

正在于退守谷内的胡禄部,拼死作战的,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回纥人,他们属于客姓部落的契丹,奚人、室韦联军组成的集群,

辫发团头,光着脑袋的那是奚人和契丹人,事实上两族关系密切,部众看起来差不多,自从契丹大八部联盟的主力在鲜卑山下被李光弼击破后,那些从属于大八部的小姓契丹,也发生了分裂。

大八部乃是契丹人中八个较大的军事集团,平时相互纷争不休,一旦遇到外地,就在名义上共主,契丹王的协调下,合力作战,大八部战败后,其中部分与大八部上层关系密切的部众,一路北逃,最终闯入渤海国与叛军合流;

以耶律为首的松散小部,则通过向身为契丹后裔的元帅李光弼输诚献忠,接受大唐封赐和编管,得以继续留在松漠都督府的故地,甚至开始筑城定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