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幻之盛唐 > 第931章完结

第931章完结

休息了一会,我又拿起一份总章参事府的最新统计。kanshuye.com

这是一份从河西流民中吸收的各种匠户和商贩的名单,在商言商,发动外围体系和下游资源,支持河西作战的同时,也要把可能的利益最大化,挑选合适的青壮和有一技之长的人,加强屯垦和经营计划。

我想了想,又把另一份枢密院的通报拿出来。

根据《防舆录要》,大唐现有二十四道并六大都护府,在籍兵士八十七万,数量看起来相当可观但是分摊下来,其实就没有多少。

要知道后世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国土面积大幅缩水的宋朝,光是禁军和厢军就养了一百多万,还不包括哪些地方性质的乡兵、弓箭手、藩兵之属。

按照传统秦岭——淮河天然南北地理分界线,淮南、江东、江西、岭南、黔中,剑南六道大概有兵二十八万至三十万。

其中以剑南道的防务最重,既要镇抚南蛮百夷,又要防备来自高低的吐蕃,大概有兵十三万,其中主要集中在已经归入南平府的八州六镇,总计边军七万,轮驻的卫军、北军两万左右,其余半数归在剑南节度使·都督的成都行营名下,半数分守各地望要;

岭南道次之,五府经略使加上一个安南都护府,不包括的地方团练和藩兵,大概有兵六至七万,另一个主要力量在海上的南海都督府,也不计算在内。

其余的都分布在相对平静的淮南、江东、江西、黔中各道,主要是掌握在各道都督手中的机动力量,以黔中道最少,大致一万人,其余都是应募性质的团练或是百夷藩兵。以淮南道最多,大概有三万人。

当年为了防备永王和清剿天平乱党,江南三道就有号称二十万兵。这些南方道也是朝廷最早开始裁军的地方,东南的人口和财赋始终是朝廷的重中之重。

然后是从东到西的北方各道,安东道并安东都护府,就维持在六至八万,主要镇扶新罗、渤海等海东各藩,其中有两万是朝廷中军直属的安东讨击军,一万多当地守捉军和藩军,同时还有改土归流的新郡县,还有保护近十万在安东进行开拓的屯垦团。

平卢道六万,主要镇抚松漠都督府等内外契丹、奚族故地,以及监控曾经与范阳叛军关系密切的九林等杂胡各部,虽然多有缺额,但是这一部乃是河东军的精锐,一直在与境外的叛藩作战,所以是北地各军中少有的劲旅;

河北道作为中原腹地,包括都畿道在内有兵十七万,也是朝廷机动的战备力量,分为十一个镇,数十个到上百个军、城、镇、戍,不过这十七万有很大的水分。

一方面是虚报浮饷,因为久无战事军镇扰民,在地方败坏的最厉害,一方面是朝廷一直致力于裁汰亢余,河北境内的官军,最盛时曾经多达数十万,虽然划道分走一部分,有勒令归镇一部分,但是剩下来还是一个庞大的数目,以至于某些地方在分税制下,既要留州,又要输军,更要朝赋,每两三户养一兵的,地方不堪所负,百姓再次从回归的家园逃亡。

宰相李泌费尽千辛万苦,冒着多次被人暗杀的风险,才把这个数字减到了每七八户养一兵的比例。

但是这一道的军队也是各色门阀世族势力渗透最厉害的,除了枢密使兼都元帅郭子仪名下,规模最大的朔方军外,象河北四柱臣两王等,各种名头的大小节镇撤并后,生下来的士卒都集中在这里,各种盘根错节的关系纠缠在一起,也是一股可观的力量。

经过历次动乱后的损耗、清洗和重整,再加上防堵和监控那些室韦、秣鞨等受灾南下的草原胡部需要,现朝廷真正能堪调用的,十不过一二,还要考虑轮替补充大同、天塞等镇边境驻军的问题。至于工程军和漕军,是按照地方团练的标准来养的,以劳役自收自支勉强可以自养。

河东道情形与河北道类似,属于朝廷备前的军区,目前还有四个军的番号约三万人,主要集中在太原府附近。

云中道,主要是仆固怀恩的藩军和河东军分出来的部曲为主,大致有四至五万,分布在下受降城附近,后方州县主要以维持治安和缉防盗匪的团结兵和守捉兵为主。

山南东西两道的军镇都撤废的差不多,只剩下都督名下直属的行营军分别为两万至三万,主要分守要冲,维持地方则以团练兵和守捉军,或者干脆以衙役丁壮为主。

然后是分布在关内道和京畿道的军队,主要是朝廷直属的卫军、北军,也有十五至八万的规模,不过因为历史原因,真正补全的编制,只有近十万,因为河西和回纥的变故,其中很大一部分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