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然后在联合内外一切可动用的资源和助力,营造出一种逼迫对方去位的大势,或是以自身付出一定的代价,让皇帝为了更高层次的大局着想而牺牲掉对方的政治生涯。
但是这也是我最腻味的,我更喜欢从肉体到精神上消灭敌人的阵营,不过在一个力求稳定的朝局下,这种机会几乎微乎其微。
早几年还可以借洛阳宫变的清算东风,将一些不顺眼和碍事的存在一起收拾掉。现在州上死个主官刺史,京中死个实缺郎中什么的,就是了不得的大事件了。所以一些防缺补漏的棋子也要不下去。
虽然我不是特别热衷权势,一日不在其位就生物钟紊乱吃不好睡不香,老的特别快的那种政治生物,但也不以为这离开一段时间就什么都撒手不管了。
既然终极大boss已经点头首肯,那就要开始花上很长一段时间准备返乡探亲的事宜了,
不是那些武侠和yy小说中所描述的,带有隐藏富二代、官二代、黑二代模板背景的二逼青年主角们,头脑一热就轻身出远门,然后靠着一张又一张大额有价证券(银票?),到处留下挥金如土的装逼或是打脸传说。
在古代出远门可是一件大事,衣食住行都要有着充足的准备,有点条件的人还要焚香斋戒沐浴,以祷告神灵庇佑,旅途一路顺风云云。毕竟古代不比现代,城外就是大片野兽出没的荒山野岭,走个百里不见人烟也是常有的事情。
而且在名为官道的干道之外,盗匪之类也是屡禁不止的,原因无他,人性的贪婪和官府管辖的空白而已。
就算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哪些车船店脚牙子类的服务业的存在,并且一件形成了相当庞大的第三产业规模,但是除了少数针对富有阶层的高端经营之外,大多数人的服务意识和水准,都还停留在很原始的阶段。
很多东西都得靠自己想办法,比如很多人会自己准备水和食物,而一方面可以省钱,一方面可以避免吃野店来历不明的东西,避免为人所乘。在家百日好,出门万事难可不是虚言的。
但就算你准备充分,随着旅程的漫长,沿途的风险也会逐渐增加,比如遭遇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或是被人盯上而增加打劫的可能性,不是什么人都能够仗剑行游天下的本事和资格的,就算那些游侠儿背后至少也是小有身家吃喝不愁的殷实人家或是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师门背景,让人下手要考虑成本和收益性价比的问题。
因此呆在城邑中,和别人一起成群结队一起出行,以数量和规模优势规避风险,成为这个时代最常见的风景,尽管如此因为水土不服或是染病,或是陌生环境下,因为失足之类意外,而客死他乡数年无人知的事情,依旧屡见不鲜。
所以说,父母在,不远游地道理就在这里引申出来,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和主要劳力,动辄出个远门一年半载的,你叫上有老下有下的父母妻儿子女去指望什么。
这也是为了逐利而奔波于道路的商人们,被传统观念鄙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如李酒鬼人生赢家模板般的前半生,身为一个海龟后裔年纪轻轻就取得偌大名声,先后取了两个带着大批田产财物陪嫁而来的宰相家的孙小姐,有足够的本钱支持他在外头花天酒地的肆意逍遥,到处交游饮宴,慷慨散财结交上至公卿王候下至市井小民的三教九流,还能在家里独守空房,任劳任怨的为他持家置业养育儿女。
对底层百姓来说,出远门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坎,当然到了我这个层次,又不一样了。
事实上只要进入名为士子的这个层次,旅途的风险和成本就已经开始大大削弱了。以游学为名到处串联的官员预备阶层士子们,无论在哪里,总是比别人容易找到接待和扶持的地方,无论是州县的学塾馆院,或是同乡的家宅馆栈,还是寺观厢房,都很愿意为他们提供一些暂时性方便的。
除了饮食标准上要自己想办法外,同年之间也会相互提携一二,以多撒网的方式减少仕途投资的风险,而真要让贫寒士子流落街头而无依存之所,这对地方官的考绩来说,也是一个不小污点。
如果在家乡的名声够大,沿途不但有人接待,还有专门人员愿意和你结伴同行,无论是盗匪还是兼职的乡民,也不会不知趣的来打劫没有多少油水,却可以触怒这个国家官僚系统的学子们。
等到了京师情况又不一样了,毕竟不是谁都有机会出入公卿王候门阀显宦之家,做几首诗文什么的,就能骗吃骗喝兼带博取名声,如果因此传下名声,那就可以玩一玩“一身傲骨轻王侯”的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