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们有历史的积淀再加上来自母国文明的支持,作为这个时代华夏民族和天朝上国的优越感和向心力,不是那些外域文化可以轻易改变和影响的。151txt.com
安西大学堂最主要的课题之一,就是对华夷之辨进行详细论述,以为大唐统治外域,提供思想法统和理论上的支持。我一口气砸了一万缗作为奖学基金,这种东西不嫌少的,没条件要上,有条件更要上。
这也涉及到数十万归化人,数以百万计的羁縻百姓,以及众多臣蕃属国的定位和立场问题。就算是鼓励多多杜撰发明历史和创造真相,也要搞出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和逻辑体系来。
站在历史传统上地道德制高点来做事,这是国人的一贯作风。
安西算是我经营的一个样板,因此除了规模有所缩水外,童子营、女营、少兵队、随军营校什么的国内该有的差不多都有类似的配属。
少不得秀一秀故地重游的优越感,这一秀又是好几天。然后以于阗王为开端,又有几家地近的西夜、蒲犁、依耐、得若等小藩国君前来觐见。
这些近藩大者不过一中州,小者不过二三城邑,而且基本没有国兵,而是由设置在当地的府兵进行驻防,由于贪慕首府大邑的繁华,他们的君王也大都常住在龟兹附近,只有岁收之时才回去,处理一下有限的国政……
我直接把他们丢给尉迟瑶去全权代理,礼仪性质的务虚,让小东西出面就好了,只有涉及足够实际利益的交涉,我才安排会见的日程。顺便调研走访一下安西这些年复兴发展的成就,
比如章求拔等国,这些效果原附吐蕃,吐蕃覆亡后方归臣于唐,因此安西乃就近取其地,分置新军州而内迁国族,因此虽存其王号,但也就剩个名义而已,其少数贵姓也被散置于安西境内。
因此安西的版图和行政区划,实际上已经大了一倍多,光是交通传信就要以天为单位,这也影响到了军事管领和日常治理的效率,而安西之下的人口成分是在太复杂了。
《唐律》将各蕃夷划分为“化外人”和“化内人”两种,化外人,“谓声教之外四夷之人”,或“蕃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
因此他们不属于唐朝“国人”,是外国人;化内人,顾名思义,即“归化”或“归附”唐朝的周边各族,对于化内人,唐朝廷又根据他们居住地的不同而将其分为“在蕃者”和“入附者”,“在蕃者则汉宫押领,入附者或边陲安置”。“入附者”又根据其入附时间长短而区分为“熟户”(或称“旧户”)和“新降”。
根据《唐六典》卷三《户部郎中员外郎》条载:
凡诸国蕃胡内附者,亦定为九等,四等已上为上户,七等已上为次户,八等已下为下户。上户税银钱十文,次户五文,下户免之。附贯经二年已上者,上户丁输羊二口,次户一口,下户三户共一口(原注:无羊之处,准白羊估折纳轻货。若有征行,令自备鞍马,过三十日已上者,免当年输羊。凡内附后所生子,即同百姓,不得为蕃户也。)凡凡岭南诸州税米者,上户一石二斗,次户八斗,下户六斗。若夷獠之户,皆从半输。轻税诸州、高丽、百济应差征镇者,并令免课役。”
开元七年,朝廷诏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征西域贾,以各食其征,因此在征收当地田土赋税养兵的基础上,又多了对往来西域商人征税的权利,因此安西四镇节度使在大唐十大节度使中,实际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权力够大,但是情况也相当复杂,这就对官员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既要有勇于任事的进取心,也要有足够强势的手段。
不过相对朝廷空降官员的权威,当地的藩汉豪族的势力也不小,与国内自然的土地兼并造就的好强有所不同。这却是地缘环境使然,如果不能以宗族乡党为纽带抱团,就很难立足乃至生存下去,特别是对那些祖上侨居异乡的人们来说。
虽然我不喜欢豪族什么的,但是西北本地的地缘环境和历史渊源,造就了这些地方颇有实力的豪族,就算全部取缔掉,也会有其他人补上这个空白的,因此只能诸害取其轻,动之以势、诱之以利,让他们在我的西域经略中发挥最大的价值。
至于不合作的,嗯就让它去做花肥好了,我现在已经有说这种话的底气和资格了。
……
炽烈的骄阳之下,挥汗如雨的巴格达艾布都,站在过膝深的淤泥里,拄着木铲微微喘着气,
高耸的翻斗水车耸立在修补好的堤坝上,混黄的积水滚动喷溅着倾流进故河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