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自然全说给杨彪听了。其实。就算蔡邕不解释。杨彪也绝对会向着刘欣说话的。毕竟他现在捧的可以说是刘欣的饭碗。
王允对联袂前來拜访的这两个人还算客气。他虽然已经被刘欣废为庶民。但是虎倒架子在。平时的脾气还是不小。家里的那些下人们在他面前都是战战兢兢的。只不过。來的这两个人都可以算得上是他的老同事。倒不好摆什么脸色。
不过。话不投机半句多。过去在东观的时候。王允对于蔡邕就有一股嫉妒之心。两人來往并不密切。而杨彪与他虽然同列三公。却是政见不和。所以。蔡邕、杨彪并沒有在王允那处小院停留多长时间。便起身告辞了。可以说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次会面。却也让杨彪感悟颇深。从王允的遭遇上。他既佩服刘欣的大度。又感受到刘欣无比的强势。因此。他回到驿馆后。倒是非常认真地思考了一回。下定决心要坚定不移地站在刘欣一边了。
但是。现在的朝廷已经名存实亡。他们这些三公九卿实际上都成了一帮吃闲饭的主儿。还真想不出來有什么地方可以帮得上刘欣的。最后听说刘欣连俸禄都不领了。杨彪终于下了狠心。将家里这些古老的地契都捧了出來。
杨家在关中原來也是响当当的世家。只不过那时候的大户人家。财产的一半都是以土地的形式存在的。经过这几年动荡不安的生活。杨家的宅子和其他财物都损失殆尽。只余下这包地契。虽然土地早已经被曹操迁往洛阳的那些灾民占了去。但杨彪还是一直当宝贝似的带在身边。就连來襄阳也沒落下。
刘欣看着这一大堆在竹简上的地契。也不由笑了起來。
这些地契说它沒用。它就沒用。但是自己万一想从那些灾民手上夺回土地。这却是最好的凭证。不过。刘欣还沒穷到这个地步。他将那些古董般的地契重新放进包袱里。慢慢扎好。之所以称这些地契为古董。是因为现在荆、益二州的地契都已经改成特殊的防伪纸张了。
刘欣站起身。将包袱重新塞到杨彪手上。笑着说道:“杨大人。这些东西你好好收起來。等到明年春天。洛阳府重新登记的时候。你拿去做个见证。”
杨彪听出來。刘欣这是不肯接受自己的捐赠了。不由焦急起來。连声说道:“刘大人。这是下官的一点心意。万望大人成全。”
说话间。刘欣已经招手唤进一名亲卫。不由杨彪分说。吩咐道:“将这个包袱送到杨大人下榻的驿馆。另外安排马匹车辆护卫人众。一定要送杨大人安然返回长安。”
杨彪老泪纵横。还想再说什么。突然从外面冲进一个亲卫。双手奉上一封书信。那信封上还插了一根红色的鸡毛。
刘欣的脸色凝重起來。顾不上再和杨彪说话。一把拿过那封鸡毛信。便朝书桌走去。
(连续第四天三更了。感觉好累啊。大家给乱石鼓鼓劲。乱石拼了。)
第443章弃城
为了分清各类书信的轻重缓急。刘欣对各地报來的书信进行了分类。一般的书信全部交由各部处理。而插着鸡毛的书信属于紧急军情。需要由内阁处理。之所以选用鸡毛而不是其他羽毛。只不过因为鸡毛比较容易得到。并非因为刘欣小时候看过电影鸡毛信的缘故。他还别出心裁地将鸡毛染成各种颜色。红色属于最高级别的十万火急。需要直接呈报给他來处理。
杨彪虽然看不到信的内容。但是瞧刘欣的脸色也猜得出來。一定是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他有心要替刘欣分忧。忍不住上前一步。问道:“敢问大人。出了何事。”
红色的鸡毛信只是代表军情紧急。并不是说信中的内容就有多机密。听到杨彪相询。刘欣将那封信往他面前一丢。沉声说道:“杨大人自己看吧。匈奴人竟敢袭扰我凉州边境。”
杨彪捡起那封鸡毛信匆匆看了一遍。不笑了起來。拱手说道:“大人息怒。每逢冬春之际。草原诸部。如匈奴、羌、鲜卑、乌桓。皆会袭扰我大汉边境。此类事件在凉、并、幽诸州皆时有发生。但是。这些夷狄也只是劫掠一番。便会自行退去。并无大害。主公无须担忧。”
多少年來。草原上的部落袭扰大汉边境几成惯例。就算汉武帝时大败匈奴。整个匈奴部落一分为二。南匈奴依附了大汉王朝。却仍免不了时常劫掠边民。更不要说鲜卑等新兴的草原部族了。杨彪身在朝廷中枢。每年都会接到许多这样的军情报告。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不过。大多数袭扰边境的事件都发生在初春。这是因为。入冬以后。北方的大雪会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