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长征前后的岁月 > 分章完结阅读30

分章完结阅读30

由于这次书记处会议主要是总结广昌战役,所以李德作为军事顾问和广昌战

役策划者出席了会议。dashenks.com他在回忆这场初次正面公开交锋时写道:洛甫在军事上没

有经验,但对军事著作比较熟悉;他盲目地接受毛的论点,而他的表达能力却比

毛好,因此容易获得听众,尤其是他避免了毛在讲话中一直带有的那种民族主义

语气。洛甫和博古之间,由于广昌战役发生了

激烈冲突。洛甫说,在地形条件和兵力对比不利的条件下,根本就不应该作

战。博古反唇相讥,说洛甫采取了1905年莫斯科起义以后普列汉诺夫对列宁采取

的态度,当时普列汉诺夫有一句典型的孟什维克名言:“人们根本就不应该拿起

武器。”同时博古提醒洛甫,关于广昌战役的决议,当时经政治局和军事委员会

一致通过,洛甫和毛也是同意的。

面对出乎意料的博、洛之争,周恩来、项英等人没有表示意见。

这次会议,几乎是博古和张闻天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毫不相让,唱完了

一台不欢而散的戏。

但博古对李德的信任却丝毫未减。

这一次书记处会议后不久,李德受中革军委的委托,制定了1934年5 月~7

月关于军事措施和作战行动的三个月的季度计划。

这个计划要求:主力部队准备突破封锁;独立部队深入敌后作战;部分放弃

直接在前线的抵抗,以利于在苏区内开展更灵活的行动。

这个计划还包括:储备粮食,冬装,新建兵工厂,加强武装动员工作及部队

的整编等等。最后,还草拟了一个战略战术指示,这个指示在夏天传达给了军队

的高级领导人。

5 月~7 月的军事计划,已提出了“大转移”,即后来长征的初步意向。

“大转移”的问题,在5 月下旬的第二次书记处会议上进行了讨论。会议批

准了5 月~7 月的军事计划,同时决定把红军主力撤出中央苏区,寻求外线作战。

用李德自己的话来说:“此时此刻还要寻求在苏区内进行决战是毫无意义的。”

大决战伊始,李德和博古全盘否定毛泽东的游击战、运动战,提出所谓新的

军事原则,即打堡垒战、阵地战、短促突击,企图“御敌于国门之外”,到如今

不过半年工夫,红军节节败退,苏区日见缩小,当初的豪言壮语仿佛痴人说梦一

般。

但博古、李德并没有从一连串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从主观上找原因,相

反,认为失利的原因主要是敌人过于强大,苏区物质条件不好。但事实是:从力

量对比来看,第一次反“围剿”,敌军十万,红军不足四万,敌我力量是2.5 :

1 ;第二次反“围剿”,敌军二十万,红军仍不足四万,是6 :1 ;第三次反

“围剿”,敌军三十万,红军三万多,是10:1 ;第四次反“围剿”,敌军三十

余万,红军四万多;是8 :1 ;第五次反“围剿”,敌军五十万,红军四万多

(未计地方武装),也是10:1.另外,第五次反“围剿”时有十九路军在福建和

蒋作战,还有广东军阀陈济棠宣布自由行动,对蒋威胁。第一至四次反“围剿”

时,则无此有利条件。

在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的口号下,中央政府领导后方倾尽一切力量支援前线,

支援红军,基本保障了前方的物资、粮食和兵员供给。

由此可见,李德、博古为自己推诿的理由难以成立,第五次反“围剿”

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不言而喻的。

5 月下旬的书记处会议,李德提出的“大转移”,并非后来“二万五千里”

那么遥远,只是迫于内线作战失利,而企图到湘西会合第二、六军团,寻求无堡

垒的外线作战而已。

其实,寻求无堡垒区域外线作战,早在第五次反“围剿”之初,毛泽东、彭

德怀等人就提出过。前前后后,还不只一次,但都被博古拒绝了。

博古、李德、周恩来——至高无上的“三人团”

“大转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