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张豺发兵攻打,李农率乞活军固守上白。上白的战争给石遵一个机会,众人劝他杀回邺城称帝,得到精兵锐卒支持的石遵欣然应允,以冉闵为先锋,兵发邺城,发兵之日,石遵拍着冉闵的肩膀应下一句重诺,“努力!事成,以尔为太子。”这句话激励了冉闵的斗志,燃起他的万丈雄心,虽说冉闵自打出生就姓石,试想谁家一个外姓人可以继承皇位呢?太子之位是全天下最高的赏赐,以太子赐外姓在中国历史上少见,石遵敢应,冉闵如何不敢取呢?
冉闵的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守兵纷纷投降。没过多久石遵进入邺城,演绎一场屠弟的丑剧,将石世母子及张豺全部诛杀。石世登基总共才三十三天,石遵称帝后按功行赏,罢上白之兵,封冉闵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石遵杀帝自立,引起其他诸侯王的不满,镇守蓟城的沛王石冲起兵叛乱,石遵派李农和冉闵讨伐,冉闵大败石冲于平棘,坑其兵三万。石遵又怀疑氐人蒲洪有异心,撤销石虎对蒲洪都督关中的委任,蒲洪一怒之下投降东晋。
后赵骨肉相残,战乱相继,明眼人都意识到石赵政权像兔子的尾巴一样长久不了,此时燕王慕容皝已死,其三子慕容俊继承王位,慕容霸上书燕王请求南下中原。“石虎究凶极暴,天之所弃,余烬仅存,自相鱼肉。今中国倒悬,企望仁恤,若大军一振,势必投戈。”燕国大臣纷纷上书支持,封奕认为石虎极其残暴,子孙争国,上下乖乱,正是出兵良机。黄泓认为是天意灭亡赵国。慕舆根甚至反问慕容俊说,是天意不想使海内平定呢?还是大王不肯取天下呢?慕容俊闻言大笑,以慕容恪为辅国将军,慕容评为辅弼将军,左长史阳骛为辅义将军,慕容霸为前锋都督,选精兵二十余万,讲武戒严,准备大举南下入塞。燕军秣马厉兵,东晋已经率先北伐。
随着东晋名臣王导、庾亮先后去世,公元342年,当慕容燕国征讨高句丽的同时晋成帝司马衍崩于西堂,时年二十二岁,在位十七年。他的两个儿子司马丕和司马奕年幼,尚在襁褓之中。主政的庾亮之弟庾冰因为庾氏久执朝政,怕皇帝换代之后,庾氏家族与皇帝亲属之间的关系愈加疏远而为他人所乘,常常劝晋成帝说:“国有强敌,宜立长君。”并请求让成帝的同母兄弟、琅琊王司马岳为皇位继承人,成帝最终同意了。不管晋成帝是真为天下着想,还是碍于庾氏的强大势力,他开了一个坏头,使后世桓温废立君主多了一个借口。
晋成帝死后,庾冰、何充、会稽王司马昱、尚书令诸葛恢并受顾命。司马岳登上帝位,是为晋康帝,王妃褚蒜子被立为皇后,褚蒜子,河南阳翟人,聪明有器识,少以名家入为琅琊王妃。父亲褚裒,字季野,少有简贵之风,谯国桓彝曾赞叹说:“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意思是说褚裒虽不喜言谈,心中却相当有数。不品评人物,但心中对人物的高下优劣早有界定,只是不说出来而已。
晋康帝仅仅在位两年得病去世,康帝病重时,庾氏兄弟欲立会稽王司马昱为新君,何充坚持立帝子,征得晋康帝司马岳同意后,年仅两岁的司马岳长子司马聃被立为太子,同年继承帝位,是为晋穆帝,22岁的太后褚蒜子设白纱帷于太极殿,抱子临朝称制。何充上疏请求褚太后的父亲褚裒执政,褚裒坚决不以外戚身份参政,固辞侍中、尚书、卫将军、录尚书事等职,请求外任,强调说:“臣有何勋可以克堪?何颜可以冒进?”最后接替去世的郗鉴出镇京口去了,褚裒果然皮里春秋,极有见识的主儿,远离是非之地,自褚裒后东晋再无外戚专权之祸。
江州刺史庾冰、荆州刺史庾翼又先后死去,一个名叫桓温的年轻人开始崭露头角,进入东晋权臣的行列。公元345年,晋穆帝永和元年秋,桓温接替庾翼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公元349年四月石虎去世,六月,桓温一边上书朝廷北伐中原,一边率荆州兵出屯安陆,后赵的扬州刺史王浃拱手让出寿春投降。晋廷忌惮桓温,不肯让他总督兵马,押下他的奏疏不回,任命褚裒为征讨大都督,发兵三万自彭城(在今徐州)北进。
第十六章 杀胡令 2
桓温几次上表北伐都被朝廷留中不发,东晋朝廷为何对桓温如此忌惮呢?桓温又是何许样的人物呢?
桓温,字元子,桓彝之子,桓温出生未满周年被桓彝好友温峤见到,温峤善相人,一见之下惊奇道:“此儿有奇骨,快让我听听他的声音。”等听到桓温的哭声,温峤赞道:“真英物也!”桓彝非常高兴,夸奖自家孩子谁不开心,何况此话出自名士温峤,即如此干脆起名字就叫“桓温”!
苏峻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