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天遁攻心 > 分章完结阅读23

分章完结阅读23

于一个关于“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得道成仙的传说

相传铁拐李原名李玄,曾遇太上老君得道。wanzhengshu.com一次,其魂魄离开躯体,飘飘然游玩于三山五岳之间。临行前,他嘱咐徒弟看护好遗体,但李玄魂魄四处游山玩水,流连忘返。徒弟们等待久了,见师傅的遗体老是僵在那里,总也活不过来,便误以为他已经死去,就将其火化了。待李玄神游归来时,已不见了自己的躯体,魂魄无所归依。恰好当时附近路旁有一饿死的乞丐,尸体还算新鲜,李玄于慌忙之中,便将自己的灵魂附在了这具乞丐尸体之上。借尸还魂后的李玄,与原来的李玄已面目全非,蓬头垢面,坦腹露胸,并跛一足。为支撑身体行走,李玄对着原乞丐用的一根竹杆喷了一口仙水,竹竿立即变为铁杖,借尸还魂后的李玄也因此被称为铁拐李,而原来的名字却反被人忘却了。

铁拐李借尸还魂的故事还见于元代岳伯川所写杂剧《吕洞宾度铁拐李岳》,后《东游记》也有记载,只是情节不尽相同罢了。借尸还魂这一带有迷信色彩的民间传说。后来被人们喻指某些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的现象;有时也可以用来喻指某些新的事物或新的力量借助某种旧的事物或旧的形式求得发展的现象。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所谓“尸”、“魂”、“借”、“还”的寓意便不尽相同了。

【赏析】

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

历史上常有这种情况,在改朝换代的时候,都喜欢推出亡国之君的后代,打着他们的旗号,来号召天下。用这种“借尸还魂”的方法,达到夺取天下的目的。在军事上,指挥官一定要善于分析战争中各种力量的变化,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有时,我方即使受挫,处于被动局面,如果我方善于利用敌方矛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也能够转被动为主动,改变战争形势,达到取胜的目的。

在人类社会中,借他人幌子,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谓随处可见。

改朝换代之际,一些人拥立亡国国君的后代,并不是真心恢复故国,而是打着前朝的旗号,利用人们的正统观念,来实现自己的军事与政治愿望,即使在江山稳固的时期,也有一些野心家,以帝王为傀儡,为掌中玩物,操权弄术,把持国政。

把前述中“有用者,不可借;有能用者,求借”,改成“有才智者,不可用;无才智者,求而用之。”不正是一些长官们的用人方略么?

14-2借尸还魂惊魏将 孟德迎奉汉天子

----------------------------------------------------

【借尸还魂惊魏将】

诸葛亮自出山以来辅佐刘备成就了霸王之业,后又辅佐后主刘禅统兵北伐,然而自蜀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至蜀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的六出祁山一直未能成功。

诸葛亮终于在第六次北伐时,积劳成疾,在五丈原病重了,他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所以将平生所学传给了姜维。这一天,诸葛亮旨强支病体,最后一次出寨遍观各营,回到帐中安排后事。最后吩咐杨仪道:“我死之后,不可发丧。可做一大龛,将我尸体坐于龛中,以七粒米,放我口中,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司马懿必然惊疑,不敢劫营。可令后军先退,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若司马懿来追,可布成阵势,回旗返鼓。等他到来,将我先时所雕木像,安于车上,推至军前,令大小将士,分列左右。司马懿见之,必然大惊而走。”杨仪领诺。此是诸葛亮安排的最后一计:借尸还魂。

蜀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诸葛亮死于军中。因为诸葛亮事先有了安排,杨仪和姜维按其嘱咐秘不发丧,对外严密封锁消息。令魏延断后,各营缓缓而退。司马懿亲自率兵引司马师和司马昭一起来追击蜀军。眼见要追上了,就在这时,忽然一声炮响,树影中飘出中军大旗,上书一行大字:“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只见中军姜维等数十员上将,拥出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着孔明(与平时一样)。杨仪等将率领部分人马大张旗鼓,向魏军发动进攻。魏军远望蜀军,军容整齐,旗鼓大张,又见诸葛亮稳坐车中,指挥若定,不知蜀军又耍什么花招,不敢轻举妄动。司马懿一向知道诸葛亮“诡计多端”,又怀疑此次退兵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