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方便,诱其向前,不断断其援助;对竞争对手,根据其对自己的利弊关系的程度分别对待,以达到发展自己的企业。33kanshu.com
28-2荆州公子三求计 周瑜逞强却成仁
----------------------------------------------------
【荆州公子三求计】
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操在官渡巧施计谋,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使得袁绍的主力几乎全部被歼。随后,曹操逐步统一了中国的北方,一度依附于袁绍的刘备迫于形势,只得南下投靠荆州的刘表。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到隆中三顾茅庐,将诸葛亮请出来做自己的军师。当时,刘表与江东孙权战事失利,曹操也在打荆州的主意。荆州内部各个集团之间也矛盾重重。刘表宠爱后妻蔡夫人生的儿子刘琮,而不喜欢前妻生的大儿子刘琦。在刘琮这一派人的压抑下,忠厚老实的刘琦很为自己的前途担心,但苦于想不出避祸自保的办法,心里十分忧虑。
忽报公子刘琦来见。玄德接入。琦泣拜曰:“继母不能相容,性命只在旦夕,望叔父怜而救之。”玄德曰:“此贤侄家事耳,奈何问我?”孔明微笑。玄德求计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亮不敢与闻。”少时,玄德送琦出,附耳低言曰:“来日我使孔明回拜贤侄,可如此如此,彼定有妙计相告。”琦谢而去。
次日,玄德只推腹痛,乃浼孔明代往回拜刘琦。孔明允诺,来至公子宅前下马,入见公子。公子邀入后堂。茶罢,琦曰:“琦不见容于继母,幸先生一言相救。”孔明曰:“亮客寄于此,岂敢与人骨肉之事?倘有漏泄,为害不浅。”说罢,起身告辞。琦曰:“既承光顾,安敢慢别。”乃挽留孔明入密室共饮。饮酒之间,琦又曰:“继母不见容,乞先生一言救我。”孔明曰:“此非亮所敢谋也。”言讫,又欲辞去。琦曰:“先生不言则已,何便欲去?”孔明乃复坐。琦曰:“琦有一古书,请先生一观。”乃引孔明登一小楼,孔明曰:“书在何处?”琦泣拜曰:“继母不见容,琦命在旦夕,先生忍无一言相救乎?”孔明作色而起,便欲下楼,只见楼梯已撤去。琦告曰:“琦欲求教良策,先生恐有泄漏,不肯出言;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赐教矣。”孔明曰:“疏不间亲,亮何能为公子谋?琦曰:“先生终不幸教琦乎!琦命固不保矣,请即死于先生之前。”乃掣剑欲自刎。孔明止之曰:“已有良策。”琦拜曰:“愿即赐教。”孔明曰:“公子岂不闻申生、重耳之事乎?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今黄祖新亡,江夏乏人守御,公子何不上言,乞屯兵守江夏,则可以避祸矣。”琦再拜谢教,乃命人取梯迭孔明下楼。
上楼抽梯又称为“登搂抽梯”或“上屋抽梯”。此计名出于《孙子兵法?九地篇》:“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后来的意思有所改变,其《三十六计》解语如下:“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即指诱敌深入,阻敌援兵,断其退路,然后歼之的一种战术。刘琦运用这一计策,迫使孔明为其谋划保全之策,可以说是这一军事计谋在日常生活中的成功运用。
【周瑜逞强却成仁】
周瑜的“假途伐虢”欲取荆州的计谋败露之后,心里就憋了一肚子气,此时的他更加不忿,就真下决心取西川,然后再用西川换荆州。实际上你真的取西川,孔明也能支持,可是时机没到,周瑜一是没能力,二是没准备,所以说取西川是无稽之谈。
周瑜自己上了高楼,可是实际情况已经说明取西川不可能成功,但事已至此,令周瑜进退维谷,大军行至巴丘,人报上流有刘封、关平二人领军截住水路。周瑜愈怒。忽又报孔明遣人送书至。周瑜拆封视之。书曰:“汉军师中郎将诸葛亮,致书于东吴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亮自柴桑一别,至今恋恋不忘。闻足下欲取西川,亮窃以为不可。益州民强地险,刘璋虽?弱,足以自守。今劳师远征,转运万里,欲收全功,虽吴起不能定其规,孙武不能善其后也。曹操失利于赤壁,志岂须臾忘报仇哉?今足下兴兵远征,倘操乘虚而至,江南齑粉矣!亮不忍坐视,特此告知。幸垂照鉴。”周瑜览毕,长叹一声,唤左右取纸笔作书上吴侯。乃聚众将说:“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天命已绝矣。汝等善事吴侯。共成大业。”言讫,昏绝。徐徐又醒,仰天长叹说:“既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