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揭秘黄埔军校 > 分章完结阅读31

分章完结阅读31

,毕业学生2856人;第17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047人;第18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104人;第20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577人。xinwanben.com计毕业学生6542人。各种班队毕业学员2480人。共计毕业学生、学员8022人。

遍地开花结果的12所分校(6)

该分校旧址(讲武堂)建筑,具有浓厚的西南地区民族特色。现存主体建筑为“走马串过楼”式的两层砖木建筑,基本呈正方形四合院样式。东楼长118.4米,西楼长119.6米,南楼长116.7米,北楼长116.8米;东西楼宽10米,南北楼宽7米,四楼高12~15米。西楼为教室,东楼为办公室,南北楼为学生宿舍。四楼对称相接,浑然一体,四角有拱形门洞可出入。20世纪50年代初,驻人民解放军昆明步兵学校。90年代时主体建筑整修一新,被列为全国第3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6分校(南宁分校):该分校是一所政治学校。最初驻南宁,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1分校。1926年5月16日,在南宁东部原陆军讲武堂旧址成立,负责人俞作柏、萧越、黄杰、甘丽初等。第1期学生受训18个月,分步、工、炮兵3个科目。1927年底第2期开学时,吕竟存接任校长。1928年6月1日,军校改为国民革命军陆军军官学校广西分校,后又称广西各部队干部训练所。1929年秋,改为陆军军官学校,迁桂林。1930年4月7日,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1分校。1931年3月,军校校址迁往柳州,改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学校第1分校。后校址迁回南宁,恢复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1分校原名,通常称为南宁分校。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军事政治统一于中央,遂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第6分校,主任冯璜。1938年春,校址由南宁迁往桂林市郊外的李家村。这里依山靠河,有许多天然防空洞,名将蔡锷曾在这里建立学兵营。3月,本分校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6分校。设主任、副主任各1人,俞星槎任主任。1940年10月奉命实施丙种编制。

南宁分校门口1944年9月,桂柳会战爆发,11月军校被迫撤到宜山县怀远镇,后又迁往百色地区凌云县城。11月8日,本分校奉命改行新制,规定本分校收训学生总量为12个队,分步兵科6个队、炮兵科2个队、工兵科1个队、辎重兵科1个队、通信兵科2个队。抗日战争胜利后,本分校奉命裁撤,未完成学业的学生于1945年11月并入成都本校,本分校至此结束。

本分校历届各期毕业学生、学员:南宁分校第14期之前计毕业学生1335人;第14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618人;第15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357人;第16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418人;第17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772人;第18期学生2个总队,毕业学生1871人。第14期后计有毕业学生7036人。各种班队毕业学员7081人。共毕业学生、学员15452人。

第7分校(西安分校):1937年下半年,胡宗南部第17集团军参加淞沪抗战后,奉命转进安徽、河南,后开赴到陕西省凤翔一带整训。该集团军在行军沿途招收男女知识青年,申请入伍参加抗战者有200余人,编为抗日青年学生队,随军训练。另外还有以女大专学生李芳兰为首的30多人,立志从军抗日报国,编为随军服务团,参加军队的宣传和后勤工作。因此,该集团军为争取将战区敌后青年储备为抗日军事干部,在1937年12月底,呈准在西北地区筹备创办黄埔军校第7分校,校部驻甘肃天水。

1938年1月中旬,该分校将本集团军随军青年和天水训练班驻湘训练的第6期学生800余人,合编为第15期第2总队,另外附编一个女生队,在受训10个月后转入战干第4团。4月中旬,该分校奉命接收王曲特别训练班学生1800多人,还有驻终南山麓的江苏抗日青年团600余人,这时派往甘肃、宁夏、青海和山东、河南等地区所招收的1000余名学生,也先后到达。合并选编为第15期第3、第4、第5总队。这时的本分校已经增加到4个总队,分驻王曲、凤翔、天水、兰州等处。是年5月底,分校校部迁设西安之王曲,借用和修缮祠堂庙宇,作为校部办公的场所,修补挖掘窑洞作为学生的宿舍,平整河滩作为操场。

该分校组织设主任、副主任各1人,首任主任是胡宗南。训练单位有

遍地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