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但极少有机会遇上同1984年6月,黄埔校友参观军校后签名留念。jinchenghbgc.com一期的校友。此次相见,还是两人毕业后的首次相逢,平老十分激动地说:“我一定要常回家看看。”魏中天是广东五华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6期学习,是80周年校庆时广东地区年龄最大的黄埔生,时年97岁,还任香港中国文化馆的馆长。由于年事已高,魏老的记忆力明显衰退,在校庆大会上,大家和他说话常常要重复几遍才入魏老“法耳”。然而,一谈起几十年前的事,魏老仍会滔滔不绝。
第十五章 世纪黄埔激情(6)
在黄埔岛上,纪念军校80华诞的活动也在全面展开。一些老黄埔师生及其子女的到来,引得许多记者围了上来。
黄埔第18期毕业生、时任全国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的林上元对记者说:我虽然是第一次来广州黄埔军校本部,现在看到这里面貌焕然一新,感到十分高兴。黄埔军校建校之初,孙中山先生提倡爱国革命精神,振兴中华民族;现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我们黄埔人不懈追求的目标。振兴中华,完成统一大业,就是黄埔军校爱国革命精神的体现,是每个黄埔军校学子应尽的义务。
时任全国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程潜之子程元,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举行的建校80周年纪念会上说:黄埔军校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军事人才,广大黄埔师生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英勇杀敌、浴血奋战,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一定要以这次纪念活动为契机,继续遵循黄埔同学会的宗旨,充分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进一步利用黄埔同学的优势和资源,大力团结和联络海内外黄埔同学及亲友,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周秉德是周恩来总理的侄女,时任全国黄埔军校同学会宣传委员。在黄埔岛上,她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黄埔军校校史展览。她一边参观一边兴奋地说:“黄埔军校真不容易啊,它的诞生对历史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当有记者问她,当代青年在参观黄埔军校旧址中应当主要学习什么,她脱口而答:“黄埔精神。”并说,虽然现在的军事教育工作比以前做得更加完善,武器装备也更加先进,但没有“精神”是不行的。我们要继承黄埔军校师生“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的精神,学好本领,为巩固国防做出贡献。谈起周恩来,周秉德说:周总理是一个“为国家和人民而生,为国家和人民而死”的人。在周秉德的记忆印象中:“伯父一生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兴亡而奋斗,因此他也最忙,最累。他根本没有空闲时间能静下心来跟我们谈黄埔军校的事,他太忙了。但伯父是一个最慈爱、最关心别人的人,无论对待谁,他都一视同仁,对待百姓甚至比对待我们亲属还要好。”
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新开放的历代名将油画廊中,陈知建站在父亲陈赓大将的画像前,同工作人员说:“我父亲的外号叫‘陈胡子’,有很大的连鬓胡子,这上面怎么一点也没画晚年的黄埔一期生苏文钦(前中)、四期生慕中岳(后右四)等校友在黄埔军校操场上高唱军校校歌。出来?我觉得脸颊两边颜色还应该再深一点,是那种刮过胡子之后的青色。”陈知建觉得,这幅油画同真实的父亲比起来,画得有点“嘻嘻哈哈”了,少了些刚强和英武之气。他委托工作人员同画家联系,说自己家中收藏有很多父亲的照片,可以作为进一步修改的素材。这是陈知建第4次来黄埔军校,第一次是1959年,陈赓大将在广州参加军委扩大会议,携子故地重游。当时黄埔军校除了一个大门还比较完整之外,里面只有几座破破烂烂的建筑。“现在不一样啦,修得这么漂亮。”陈知建说:“这里是父亲改变命运的地方。他以一个学生的身份,走进了革命队伍,也正是在这里,他结识了国共两党的领导人。”
也有一些“老黄埔”在看了纪念馆的陈列和研究成果后,对黄埔军校史的研究,情更深,意更浓,他们从较高的层次上提出,黄埔校史的研究在新的世纪应拓展新渠道,注入新的激情。目前,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还仅仅局限于1924年至1927年国共合作期间的黄埔军校,而对此后黄埔军校的发展演变还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对其在各地所办分校更是鲜有研究。因此,应该扩大研究领域,开阔研究视野,将整个黄埔军校的历史纳入研究范围。此外,还应关注现实的黄埔同学会的研究,将其与黄埔军校历史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架设一座联系的桥梁,从而使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