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熊启,突然被迁徙到秦楚两国边界的郢陈。kenyuedu.com他为什么被迁徙到郢陈,他与秦王嬴政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由于史书失载,又成为一桩历史之谜。
昌平君被迁徙到郢陈的事情,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一共只有六个字:”昌平君徙于郢。”简略而不详的纪事,文字上并没有特别难解的地方。徙,迁徙。郢,地名。这里的郢,指的是郢陈,故址在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市。这条记载说,秦王政二十一年,昌平君被迁徙到了郢陈。
郢陈这个地方,从前是陈国的国都,楚国灭掉了陈国以后,曾经将首都迁到这里,于是被称为郢陈。昌平君被迁徙到这里以前,郢陈已经被秦军占领,改称为陈县,属于秦国的领土,地处秦国和楚国的交界地区。那么,昌平君为什么会被迁徙到这样一个地方来呢?
昌平君被迁徙以前,是秦国的丞相;他的迁徙路线,是从咸阳到郢陈。咸阳是秦国的首都,郢陈是秦国的边地,由首都到边地,从中央到地方,对于政治人物来说,如果不是为了特殊的事情一时性前往,常常意味着贬斥和失意。大家再看看史料中的”徙”字,古文中”徙”字的意义是迁徙,本身就是带有贬斥意义的用法。如果是不带贬斥意义的用语,就应当用”之”,将这条纪事写作”昌平君之郢”。如此解读下来,事情就步步深入了。看来,昌平君被迁徙到郢陈,不是一般性的外出,而是受到了贬斥,他是被免相出京了。
免相出京的昌平君,他为什么受到贬斥,他为什么会被贬斥到郢陈这个地方来?他来到郢陈以后,又有些什么作为和行动呢?史书都没有记载。面对如此情况,历史学家是否只有望洋兴叹,而史书上又再添一桩未解的历史疑案了?
郢陈,曾经是楚国的首都,被秦军攻陷后,一直是反秦的热土,不仅楚国旧民反叛不断,各国的反秦亡命人士也纷纷会聚到这里。比如张良,他在韩国灭亡后,曾经来这里活动。又如后来反秦称王的游侠张耳和他的朋友陈余,他们在魏国灭亡后,逃到这里潜藏。秦末之乱,陈胜吴广起义以后,他们所建立的张楚政权的首都就建在这里。这些虽然都是稍后的事情,却明确地反映了郢陈地区楚国旧民的反秦传统,不但根深蒂固,而且首尾一贯。所以,当新郑叛乱波及郢陈以后,如何安抚该地区蠢蠢欲动的楚人,就成了秦国政府面临的一大课题。
昌平君是秦国的丞相,又是楚国的公子,具有秦楚两国王室贵戚的双重背景,他不但在秦国政权有相当的权势,他对楚国的政局和楚国的军民也有相当的影响力。在韩王安被处死、郢陈地区动荡不安的时候,秦王嬴政做出了让昌平君前往的决定,命令他出京到郢陈镇守,一方面主持处理新郑之乱和韩王安之死的后事,一方面安抚郢陈地区不安易动的楚国人。
前面已经谈到,身为丞相的昌平君出京到郢陈一事,本身具有被免相贬斥的消极意义。昌平君出京到郢陈来,在安抚楚国旧民的表面理由之外,可能还有更为深沉的背景,可能还有更为重大的原因隐藏在事件的背后。
那么,这个更为深沉的背景,这个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在进攻燕国的军事行动结束以后,秦军班师回国,一边休整,一边开始筹划新的军事计划。当时,韩国已经被攻灭,赵国的首都邯郸也已经被攻占,如今,燕国首都也被攻占,秦军的下一个攻击目标,锁定在楚国。这个时候,围绕着进攻楚国的军事计划,秦国朝廷出现了意见分歧。
秦王嬴政以为,已经衰弱的楚国不堪一击,可以速战轻取。嬴政做出这个判断,自有他的根据。原来,就在王翦统领秦军主力进攻燕国的同时,王翦的儿子王贲统领另外一支秦军,对楚国作了试探性的攻击,结果是胜利而归,似乎显示了灭楚并不困难。
在朝廷的会议上,秦王嬴政意气风发,与诸位大臣将军们开怀纵论,意欲一举灭楚统一天下。嬴政特意问李信说:”寡人准备攻取楚国,以李将军度量,需要动用多少军队?”李信年轻气盛,正在凯旋的风头上,当即表示:”只要二十万。”嬴政又问王翦:”王将军您看呢?”王翦慎重考虑后,回答说:”非六十万人不可。”
六十万军队,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相当于全国所能够动员的野战军的总数。王翦要用六十万人,表明王翦以为,攻灭楚国相当艰难,必须倾举国之力,实行总动员,才有成功的可能。满怀自信的嬴政当即嘲笑王翦说:”王将军年纪大了,怎么变得如此胆怯。”他夸奖李信说:”李将军果然是壮勇,说得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