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优良传统、增进了解和互信产生了深远影响,更主要的是加深了台湾同胞对“一国两制”的认识。niyuedu.com
世界历史回眸精典文库——启迪世界的100次会议(下) 91.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加快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992年的中国,有两件大事最引人注目: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和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南巡谈话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真理标准大讨论以来的第二次大解放。十四大以邓小平南巡谈话为基调,吹响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大胜利的号角。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14年前,他率先反对“两个凡是”,热情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同叶剑英、李先念、陈云、胡耀邦等促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始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在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号召下,安徽、四川等地的农民冲破“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禁区”,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尝到责任制的甜头。又是邓小平支持了农民的这一创举,他在1980年5月同中央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经济的主体现在还是生产队。这些地方将来会怎么样呢?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在邓小平和党中央的支持下,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我国农村全面铺开,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队达93%。农村打破“大锅饭”,实行联产承包,解放了生产力,使我国农业连续6年(1979年至1984年)获得大丰收,并有近一亿农民转入或部分转入非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迅速发展,农民生产水平大大提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90年,全国已有乡镇企业1820万个,容纳9200万个农村劳动力,年创产值9500多亿元。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的要求,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按照邓小平从实行生产责任制出发提出的城市改革的总体思路,指出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是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为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此后,城市企业兴起了实行承包责任制的高『潮』,到1987年底,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实行承包责任制的面已达75%。经济改革促进了工业的发展,1984年至1988这5年,共创造工业总产值6万多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1.7%。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等各方面的工业品,包括彩电、冰箱、洗衣机,都大幅度增长,钢铁、水泥等生产资料也大量增产。我国财富有了巨额增加,整个国民经济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兴办经济特区,也是邓小平首先提出和热情支持的。1979年,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广东省委的主要负责人谈到发挥广东的优势时,邓小平提出了办特区的想法。他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作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在邓小平的倡导下,1979年、1980年先后开辟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4年1~2月问,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特区,充分肯定了特区建设的成就。同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确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