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难忘的荣誉。
按理说,当时的电影中,有声片已占了优势,但从1927年至1928年度的电影佳作中挑选,默片仍是佼佼者,因此这一届的获奖作品几乎全是默片。影片《翼》被评委们一致推选为最佳影片奖。珍妮·盖诺在《七重天》、《街头天使》和《日出》这三部影片中,表现了出类拔萃的艺术水平,赢得了最佳女主角的光荣桂冠。
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学院负责人把两个金像颁发给佛兰克·鲍才琪和刘易斯·迈克斯东,因为他们分别导演了《七重天》和《深宫夺美》。这是学院首次也是最后一次向戏剧片导演授奖。
令人瞩目的学院特别奖被华纳兄弟影业公司获取,因为他们巧妙地制作发行了一部深受人们赞赏的影片《爵士歌王》。许多记者和观察家认为:学院褒奖《爵士歌王》是有眼力的,它具有双重改革意义:当时的影片都是默片,但《爵士歌王》的制作者大胆地在影片中『插』入了不少道白和歌唱,使人耳目一新!第二,该片是一部由真正黑人歌手演出的不凡之作,而在以往的美国电影中黑人只能充当跑龙套的小角『色』。
在获奖成员中,还有一位让观众如痴如狂的喜剧大师,他就是在《马戏团》中担任编剧、导演、演员和制作的查尔斯·卓别林!百分之百的评委举手通过一项提案——授予卓别林特别奖。
在这一天晚上,看来最激动不已的是约瑟夫·法纳姆了。他因为完成了《告诉全世界》这部影片的字幕说明而荣获了金像。他一遍又一遍地在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中亲吻金像,禁不住热泪盈眶,不停地喃喃而语: “谢谢……谢谢你把我告诉了全世界。”
法纳姆的话是有预见『性』的。一周以后欧洲各国的报纸纷纷报导了这项颁奖仪式。显然,学院的首届评奖活动不仅沟通了电影制作者和社会各界的交流,而且向世界作出了进取的姿态。
毫无疑问,自1895年12月电影诞生以来,在科学和艺术的原则下进行全国『性』的评选,学院确属开风气之先。它一年又一年坚定不渝地向世界发散传播着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博大精神。
“学院奖”的金像是由米高梅电影公司艺术指导德里克,奇博斯精心设计的,高13.5英寸、重8.54镑的英俊魁梧、富有男『性』魅力的青年镀金人像,双手紧握一柄锋利的长剑,屹立在一盘艺术化了的电影胶带上,充满着英武豪迈、生机勃勃的气势。这个人物造型设计,确实具有独到的功力。第一尊立体金质雕像的完成,出自一位年仅24岁的雕塑家之手,他的名字叫乔治·斯坦利。
1931年,在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举行的第4届授奖仪式期间,一个纯属偶然的机遇,学院图书馆管理人员玛格丽特·哈里克从获奖者手中接过那尊象征荣誉和幸福的金像。她仔细端详了一番,倏地惊叹道:“啊呀,看上去,他真像我的舅舅奥斯卡呀!太像了,我的奥斯卡!”
“奥斯卡”!一个多么动听、美妙、响亮的名字!从此,“学院奖”被逐渐淡忘,而代之以“奥斯卡奖”。正如任何一种荣誉的产生,都会引出众多争誉者的各种“动作”一样,对“奥斯卡”这个名字的缘起,同样不乏五花八门的说法。
一位从事撰写获奖演员故事的作者约翰·桑迪克认真地声称,“奥斯卡”这一名字是他首先叫出来的。因为他曾当着众多朋友的面,对那尊可爱的金质人像开过一个玩笑;“奥斯卡,你有一支雪茄吗?”
另一位对“奥斯卡”特别有感情的女士名叫帕特·戴维斯。这位,太太不失时机地逢人便说,“奥斯卡”这个妙不可言名字她享有无可辩驳的“发明权”,因为在她丈夫的姓氏中有奥斯卡的谐音。
更有趣的是一对孪生兄弟,学院不断收到他们的来信。信中恳切要求把金质人像改成两个并肩而立的青年人。理由是:他俩都叫“奥斯卡”,而不是其中的一个。
尽管谁也没有站出来作最终“裁判”,确认“奥斯卡”的“发明权”属谁,整个电影界、新闻界以及学院的成员们却都喜欢上了“奥斯卡”这个名字。
“奥斯卡”——这个朗朗上口的美丽的名字,被人们久远地呼唤着、传颂着……
世界历史回眸精典文库——启迪世界的100次会议(上) 22. 苏联成立大会
——世界首个社会主义国家联盟诞生
1917年前的俄国是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地跨欧、亚两大洲,约占有二分之一的欧洲土地和三分之一的亚洲土地。在末代沙皇尼克拉二世统治时期,俄国的版图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