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为条件,给张、杨3天期限送他回南京。
局势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当天下午,中共代表团的专机降落在西安西郊机场。“他来了一切就有办法了。”听说周恩来率代表团来西安,张学良紧锁的双眉打开了,心里踏实了许多,亲自安排他们住在自己的公馆里,并于当晚设宴欢迎。
“哟,美辑公,你的胡须怎么没有了?”张学良就像见到了老朋友,一见面就问周恩来。在旁的人大都感到诧异。因为他们不知道,早在8个多月前,他俩曾在延安秘密会晤,达成了停止抗战一致抗日的协议,商定了“『逼』蒋抗日”的方针。在那次会谈中,周恩来蓄有长须,给张学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使他佩服和难忘的是,周恩来的机智、胆略和风度。
周恩来笑着说:“刚刚剪掉。”“可惜了,可惜了。”张学良边笑边摇着头说。这天晚上,二人彻夜长谈,推心置腹,双方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了。张学良不曾想到,长途跋涉、日夜兼程的周恩来,已经3天没合眼了。
次日下午,周恩来等又到杨公馆去会晤杨虎城将军,通报了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的看法和昨晚周、张会谈的情况。杨虎城先是感到惊异,因为他比张学良更了解『共产』党与蒋介石的血海深仇,原以为中共一定会借此机会报复,继而由衷地赞叹:“中共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置党派历史的恩怨于不顾,真是令人极端佩服。”进而表示,只要中共方面与张学良意见一致,他“无不乐从”。
自此,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三位一体”,成为以周恩来为调停西安事变核心人物的公开联盟。
然而,在张学良、杨虎城众多部下中,并不都能明白“三位一体”确定的方针。有些血气方刚的年轻军官甚至酝酿闹事,说:“不能由『共产』党处理这件事,不能说放就放。”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代表团成员,不顾个人安危和辛劳,深入这些军官中间,苦口婆心地进行疏通引导,正如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所描述的:“有时费了好几个钟头,有时讲上整整的一夜,一次一次解释他们的政策的理由。”这些军官从不理解逐渐转变为理解和敬佩,有的军官当场向周恩来致军礼,表示对中共“大公无私,以德报怨”的敬意。在东北军、十七路军的一些高中级军官中,有些是周恩来在沈阳读书时的同学,周恩来利用这些关系又做了大量工作。除了在部队中开展工作,代表团还深入西安各界做宣传,像强劲的东风,吹散了人们心头的云雾,为正确而顺利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2月22日,宋美龄经过一段时间的“遥控”策划后,亲自登场了。与她一同飞抵西安的,有宋子文、端纳、戴笠等。宋子文两天前已来西安同周恩来、张学良、杨虎城深入交谈,『摸』到了释放蒋介石的条件之底细,并与蒋介石密商后,于次日飞回南京报告。特务头子戴笠曾下令寻找能“飞檐走壁”之人,企图派这些人潜入西安执行救蒋任务,但毕竟“投鼠忌器”,后来放弃了这一计划。
当他们走下飞机时,受到了张学良、杨虎城的欢迎。使戴笠感到气恼的是,从来没人敢碰的他,居然被搜了身,随身携带的一支小手枪被缴了械。“总有一天我要让你们知道我的厉害!”这个杀人不眨眼的特务头子在心里暗暗发誓。
谈判即将开始。“三位一体”提出,以捉蒋通电中的八项主张,作为谈判的基础。虚荣心极强的蒋介石、虽然被迫接受谈判,但又摆起了居高临下的架子,提出所谓的“原则”:一是他不出面谈判,由宋氏兄妹代表他谈;二是谈判所商定的条件,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