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获得蒋介石的旨意,如果在满洲国和日军驻兵问题上不能统一意见,就把长沙会谈之事拖延下去。
由于世界大战形势变化,10月1日,东条英机陆相严令军方立即与“和平”工作断绝关系。新任参谋总长杉山元大将也命令日本中国派遣军中止一切和谈事宜。
三巨头会谈长沙之方案落空,“桐工作”最终结束。
据参与过日蒋和谈的张治平,1953年向今井武夫透『露』,“宋子良”会谈,是在蒋介石与戴笠直接领导下极端秘密地进行的,蒋介石当时见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力量不断壮大,因而急于反共,一度想对日妥协。但日本条件太苛刻,蒋介石从自身利益出发,始终举棋不定,更由于当时抗日进步势力对反共投降倾向十分警惕,使蒋介石集团不得不有所忌惮。
世界历史回眸精典文库——启迪世界的100次会议(上) 33.柏林秘密会议
——决定德国的未来命运
1938年9月29日至30日凌晨,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国家领导人签订了一项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达成这一决定的是英、法、德、意四国领导人,他们毫无顾忌地将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排除在外。这项协定以他们举行会议的城市名字命名,在历史上称为《慕尼黑协定》。
1937年11月5日下午,柏林举行秘密会议,决定德国未来的政策。参加这次会议的除了国家元首希特勒外,其他成员大都是军人。有作战部长勃洛姆堡元帅、陆军总司令弗立契上将、海军总司令雷德尔上将、空军总司令戈林上将,此外就是外交部长牛赖特。这个时候,希特勒忠实的外交部长,香槟酒商人出身的里宾特洛甫还没有上任。
此时,纳粹上台已有五年时间。希特勒认为,在这五年中,德国的实力和军备都已经取得了在欧洲大陆的领先地位。但是,德国的未来不能靠经济上的自给自足方法,也不能用增加在世界工商业中份额的办法来保证,关键是地域问题,是争取德国“生存空间”的问题。因此,解决的方法就是要扩张德意志帝国的疆界。
会议的结论是,扩张的第一步就要立即调整大德意志帝国,使其扩张到中欧。从那里,德国就能够取得粮食供应、原料和人力,作为进一步向东——向波兰和乌克兰富饶的土地进行军事远征的准备。因此必须把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弄到手,作为更大征服的前提。
1938年3月,奥地利被吞并,成为德国的一个省。
奥地利是在希特勒的武力威胁下被吞并的。同时,这个吞并过程又是以不发一枪的所谓“和平”方式完成的。对奥地利的吞并使德国的领土扩大了17%,人口增加了10%,工业生产能力提高了4%~5%,播种面积提高了30%。德国也因此控制了中欧的战略要地,并且可以在公路、航运、铁路各方面对整个西南欧的交通进行军事上、经济上的控制,形成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战略包围。希特勒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战略上的成功,而英、法、美对此除了故作姿态的虚弱抗议之外无所作为。到4月初,英、法、美相继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撤回了驻奥地利使馆而代之以驻维也纳领事馆。软弱的国际反应鼓励了希特勒的野心,他把扩张的下一个目标直指捷克斯洛伐克。而且,希特勒早已选定就拿苏台德地区日耳曼少数民族问题开刀。
捷克斯洛伐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奥匈帝国的基础上新生的国家。根据《凡尔赛和约》,战前的奥匈帝国被6个国家所继承,除奥地利和匈牙利以外,还有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此外,意大利和波兰也从原奥匈帝国得到了一部分领土。
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1400多万人口中,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共有950多万。此外,国内还有500多万少数民族,其中又以日耳曼民族为主。当时,捷克境内的日耳曼人大约350多万,集中居住在捷西部与德国接壤的苏台德区。苏台德地区位于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地区的边境,是一个浅山区,这里以及周围的山区在对德防御上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也是捷克久已经营的对德小马其诺防线的一部分。
虽然苏台德区居住着近300万讲德语的日耳曼人,但在巴黎和会上,捷克斯洛伐克的创始人,第一任总统马萨里克和当时的外长贝奈斯(慕尼黑协定签订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还是坚持认为,新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家需要一道天然的山脉边界作为防御之用,而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已形成了一个不应拆散的历史的和经济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