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革除官职,即日遣回原籍,终身不得入京。”
“陛下——”张敏之眼眶泛红,大声喝道。
帝王装作未见,看向别处。
若潇站在殿下,看得出清逸的不忍和犹豫,却也只是状若未见,不去理会张敏之的谩骂和怒意。
一场风波就这样平息,然而,早朝远远没有那么快结束。
站在后位的另一人,也是正轮值今日上朝的侍御史许舒平。他观察许久后,站出来朗声道,“陛下,微臣要弹劾御史中丞李恺大人!”
群臣皆是回头一惊,这又是闹得哪一出戏码!
帝王也不阻止,只点头示意继续。
许舒平行了一礼,朗声道,“御史台虽是监察百官,有闻风弹劾之权,但作为御史中丞,肆意扩大影响,追加罪名,没有做到不偏不倚公正无私,是罪也!没有约束手下,如密探般窃闻他人之事,是罪也!网罗罪名,弹劾官员不予以取证,致使民间对朝廷产生负面印象,是罪也……”
滔滔不绝般,这小小的七品侍御史,竟把自己的长官,御史中丞给弹劾了,还弹劾的振振有辞,让人侧目。
群臣这时才发觉,这人竟然就是月前被突然提升为御史大夫的许舒平,不过半月,又折回朝廷做了七品的侍御史,这不难猜出是有人在后台撑腰。
而现在,同样能猜到这层关系的御史中丞李恺的脸色前所未有的难看。
这时,帝王在上位出声质疑,“李恺,你可觉得这弹劾有理?”
李恺神色一僵,听这问话便知,自己恐怕也不能全身而退,于是委婉道,“是臣的失职,臣愿戴罪立功,整顿御史台!”
帝王还未开口,站在一旁的若潇似是好奇的问道,“不知李大人打算如何整顿呢?”
“这……”李恺迟疑了一下,就被帝王出声打断。
“李恺,你回家闭门思过,想出解决方法来,这段时间,御史台交给七王爷,你不得参与!”
李恺已有准备,但听此仍是一颤,连忙躬身答,“是,臣遵旨。”
v第七章 局变朝改v
朝堂鸦雀无声。
一个早朝,贬走礼部尚书张敏之,暂夺御史中丞李恺职权,将朝堂上权力极重的两位大臣赶下权力中心,速度快得让人无法反应,也是让底下的众臣对帝王有了新的认识。
原来,这年轻的帝王,并非如表面上好欺,温和的外表下,毕竟也是流着相同的帝王血脉,一样的果断犀利无情。
本以为这早朝就在如此沉默的气氛里结束,就像帝王给予众臣的一个警示。谁知,那让人心寒的沙哑声音又一次响起。
“陛下,朝政出此动荡,并非一人之失,数人之过。制度的欠缺,才是最根本的原因。臣恳请陛下改革朝政,完善政令。”那玄衣的侯爷朗声而言,恭谨里带着宝剑将出的锋芒,让人惶恐而不自知。
“喔,可有方案?且道来……”帝王似惊讶的追问。
敢于阻止的重臣已赶出朝堂,想要反驳的朝臣却资质太轻,没有威信,那剩下的重臣里,心下皆有些戚戚然,对于若潇的开口,都不敢在没有顾虑周全前暴露自己的意见,故此,群臣皆是默许之,少有的竟无一人反对阻止,只待若潇细细道来。
若潇环视一周,锐利的眼神让人无法直视,见众臣皆是低下头去,才回身继续道,“改革并非一时之事,循序渐进当是最好。现如今,最需改变的是政令的上行下达和下报上查问题。简而言之,吩咐的事情必须传递下去,而完成的成果必须上报,检查。这不是说一纸文书传递来回便算了解,想来诸位皆明白这当中的关键。年初,各官吏上报计划,规划年内之事,交予吏部一份,尚书台一份,自身留一份。做完一件事,上报一件事,年末审查,与吏部考评政绩相关,尚书台抽检。如若吏部查出不对,按律法或贬谪或革除,上报尚书台。如若尚书台抽检出,乃是吏部失职,一并罪处。各位大臣可有异议?”
众臣面面相觑,虽皱眉觉不妥,但又不敢明言。尚书台除去各位尚书,最高职权就是文定侯的尚书左仆射,这改革之权岂不是文定侯一人独掌,而至于他说的改革,说来容易,真做起来,岂不是困难重重,天灾人祸,如何预想的到,这吏部丁点人手,如何顾及九洲大地的各个职权,到时候,不是地方遭殃就是吏部受难,这……实在太苛刻。
而看及帝王,却似点头认可此意,更是让众臣心忧。只是这时候,却没有人敢站出来反对。从长计议,回府再议几乎成了众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