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青阳做过很长时间的司巡检。kenyuedu.com说湖南人带坏了安徽人,不是摆明来攻击他?
彭玉麟火起来了,质问:你怎么可以辱骂我的先人?挥起拳头冲上去。李鸿章也正在气头上,挥拳迎接。一高一矮,两人认真起来,打得热火朝天,扭成一团,难分难解。旁观的来劝架,强行拉开,但两人用力过猛,都拉不开。(“二公互殴,相扭扑地,座客两解之,乃已。”)
官员口角扯皮打架,诗文换拳头,顶多有失风度,算不得什么大事。因为不好说,曾国藩只旁观,从不掺和。他忍不住时,也偶来发表意见,左宗棠就据理力争。左宗棠思路快,口才又好,曾国藩反应跟不上,不知不觉被问得理屈词穷,哑口无言。
生活小事大约可以看出他们的性格、行事风格。
生活上谈不到一块,在大是大非上,左宗棠与李鸿章也谈不来。
左宗棠后来训练楚军时,规定将帅要以诚对待部下,曾拿李鸿章来做反面教材,说:“淮军以诈力相高,合肥又以牢笼驾驭为事,其意在取济一时,正虑流毒无底。”[2]左宗棠批评李鸿章以欺骗和设圈套来作为做事的手段,虽然取得了一时成功,但后患无穷。
其实欺骗和设圈套不是李鸿章个人,而是清朝官场流行惯用的潜规则,左宗棠最好的朋友胡林翼也是“骗子专家”、“圈套高手”。左宗棠也批评胡林翼,但跟他交好,因为胡林翼有血性,重情谊。左宗棠接受不了李鸿章温和性格里的心机。
左宗棠自嘲为“狭”,就是气量小,其实是爱较真,不怕得罪人,将别人见不得人的一面曝光。他以“诈力、牢笼驾驭、流毒”这些字眼来评价李鸿章,当事人听上去十分刺耳,旁人听就比较客观了。
左宗棠与李鸿章第一次合作,是剿灭捻军。
左宗棠南方人,不习惯北方捻军的游击战,非但没有赶跑,反而将西捻军快赶进了北京城,李鸿章受了连带责任,气得直骂左宗棠是“当代曹操”。而清朝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曹操都被描成白脸大奸贼,而不是后来鲁迅说的“至少是个英雄”。左宗棠听了十分生气,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当代诸葛亮,怎么成了曹操?
两人最糟糕,关系最僵的一次,是西捻军剿灭后。
李鸿章以为大功告成,大办酒席。没想到,左宗棠又向皇帝上奏折,说西捻军首领张宗禹并没有投河自杀,而是逃走了。
他要李鸿章拿出张宗禹的尸体来证明自己举报错了。
李鸿章自然找不出来。
皇帝果然怀疑起来,问李鸿章:怎么回事?
李鸿章说:已经消灭了,只是找不到,不信朝廷可以派左宗棠去找。
左宗棠当真派出士兵,到处悬重赏去找张宗禹尸体。当然,最后也没有找到。
淮系将领刘铭传听说了,气得半死,破口大骂:左宗棠这个王八蛋,也不想想,现在盛夏,张宗禹尸体早腐烂了,到哪里可以去找来做证?我如果碰到左宗棠,非一刀砍了他不可!
李鸿章则无所谓,笑着说:麻子,你气什么气呀?让人家去搜嘛。
这次左宗棠举报张宗禹没死,就像湘勇打下南京后,他举报幼天王没死一样。当年曾国藩与此时李鸿章的反应一样,很生气。但幼天王确实没死;至于张宗禹,是死是活,永远是个谜案了。
民间至今还在流传,张宗禹确实没有战死。后来或者出家为僧,也有可能落难到了孔家庄。[3]
左宗棠的举报,看准事实,认死理,死较真。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他都在那里。
这种性格好还是坏,福还是祸?左宗棠自己不会去考虑。
与认死理、死较真风格对应的,是他的刚正、直率、敢担当的性格。易中天曾提出“性格互补结构”概念,认为湖南人“霸蛮”,必然有“灵泛”补充。性格矛盾对立、相互转化,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互依存。
左宗棠因为这种性格,得罪了李鸿章,也得罪了曾国藩,还得罪过许多朋友。可也有人喜欢:陶澍临死前与他“结亲托孤”,看中的是他这点;林则徐对他“事业托孤”,还是看重他这一点。
现在,慈禧太后也发现了他这个性格。
清廷国防正危机四伏,“少争论”、“不争论”需求强烈,朝廷不允许重臣左宗棠与李鸿章把大量时间花在空口辩论上。大敌临头,大事在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但在封建集权社会,“不争论”首先得靠一个实权人物来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