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明日记 > 分章完结阅读66

分章完结阅读66

,又转而问到:“知行合一,单单听起来倒是可以了解,但是这一‘知’与一‘行’倒是为何要‘合一’?又为何不能先其一而后其一?”

“这知行原是两个字,说得却是一个工夫。kanshupu.com”王守仁如此作答。“这二者互为表里,是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王守仁又反问道,“若是你说你知,但又不去行,这是否为‘知’,又是否为‘真知’?”

曹牧文点头称是,有说道:“这是否就如同,既然已经知晓,所以定然要按着‘这个知晓’而去实行;假若‘不去行’,你即便是‘知’也是‘假知’?”

王守仁哈哈一乐,“你理解的倒是有趣,不过也是无妨碍理解的。”曹牧文心中略思忖,这倒是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所相同。心中呵呵的乐,倒是面不改色。

王守仁说道:“你理解的自是可以。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所谓‘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老师的一同文言,虽然曹牧文听得懂,不过也有些晕头转向,毕竟他看的好歹也是翻译成现代文的书籍。真真要是拽其文言来,自己自是一个头两个大了。

看来真是不该自己卖弄自己的学问,让王老师误以为自己还有几分墨水底子了。这下子可要露怯。突然间,曹牧文心有一法。

呵呵一乐,曹牧文又说道,“先生讲学,正如同昔年孔圣人那般‘有教无类’,还有‘因材施教’,听你传道的达官贵人也有,一般百姓也有,甚至是目不识丁的佣工也兼有之。您向来对于那些理解不了太高深语词的百姓都是十分浅显易懂的方式讲授。这倒是让晚辈佩服得紧,今日自是有幸与先生一同在滕王阁游览讨教,不如先生也用些浅显易懂的讲授来为学生答疑解惑一番?”

王守仁这厢也是笑道,“你这要求自是有趣,也好。这样一来,其实老夫都感觉相言甚欢。”

曹牧文又问道:“既然先生说道‘知’和‘行’,并且有言其应当‘合一’那么着合一就是谈何容易?”曹牧文还隐约间记得,就是这位王守仁,阳明子老师小的时候的一些神奇事迹,当时曹牧文乍看之下,甚至于差点被口水呛到。

王守仁格竹,就是他小的时候做出的一件真是“流传千古”的伟大事迹。从小想做圣贤的王守仁做出了许多荒诞无稽的事,也差点没把他老爹气得七窍冒血。王守仁经过多方探求终于找到了自以为是唯一的途径,于是乎从十八岁时开始苦读朱熹的书,认为那样定能帮他走向圣贤之路。朱圣人用四个字指出了金光大道:格物穷理。意思就是“理”虽然很难悟到,却普遍存在于世间万事万物之中,理无处不在,而要领会它,就必须“格”。至于到底怎么格,那就不管你了,愿意怎么格就怎么格。那么“格”到什么时候能够“格”出理呢?关于这个问题,宋明理学的另一位伟大导师程颐(就是有名的二程之一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只要你不停地“格”,用心地“格”,聚精会神地“格”,加班加点地“格”,便会“豁然贯通”。王守仁信以为真,一天跑到自家后院里“格”自家的竹子。眼睛直钩钩地盯着那颗竹子,如痴如醉,不吃不喝不睡。他爹王华发现平时总是待在书房里的儿子不见了,不放心,就派人去找,结果发现儿子正在自家后花院里的一棵竹子发呆,一动不动。王老爷子一问之下,王守仁全神关注地盯着那棵竹子,挥了挥手,自然是说,他正在学朱子圣人一样,参悟圣人格物之道。他爹被他的怪异行为已经气过多次了,无可奈何。就这样,王守仁依然决然盯着那棵竹子。这样连续几天,也没开窍,也没悟出什么圣人之道,却是一下子病了好几天不起,从此也对朱熹的“天理”与“人欲”之说产生了怀疑。曹牧文还清楚的记得,在了解到其人这项神奇事迹时候,他的口水如同泉涌一般,伴随着笑声一起勃发而出,没差点呛死自己。不知道要聪明的什么地步?才能对着一颗翠绿的竹子盯上数日。王守仁老师便是依靠着这种孜孜不倦的坚持精神通过几十年的孜孜不倦地追求和探索,针砭时弊,针对着当时中国的弊病,将自己的思想与对生活的理解而系统出得学说“心学”。

虽然王守仁早年间对于朱熹倒是崇敬,其的“格物致知”之理也是王守仁用心学习的要领,不过,这“格”的完全不是那一回事,“格”没格出什么成果,倒是格出了一场重病。要想到,只要是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