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的偈有何关联?神秀的修行法对,或是六祖的修行法对?将黑板上的两偈擦掉后问道:“刚刚黑板所写的四十个字是什么?擦掉之后剩下的是什么?”
以上这十个问题也许要被各方大德当成笑话,不过我之所以提出来是因缘于个人的见解--六祖与神秀这两首偈语是进入六祖坛经浩瀚智慧的孔道,如果不能用智慧看破了这两种对上上根器及凡夫俗子的修持法,那么整本六祖坛经可能只剩下文字相!
我们首先将第一、二个问题一道讨论:神秀这一偈语是有为法,讲的是“生”;六祖那一偈则讲的是无为法--“灭”。2023xs.com所以五祖以鞋擦偈说:“亦未见性”是有他的相当道理。
因为当真明心见性必定是破出了生灭法,又岂是只执于其中一端?修行讲就身心一如的大乘法,以身为入世、以心为出世,觉悟无常而正常用方是大乘法的妙义。但是,不管入世法、出世法都是法,仍是为法所拘,都还在诸般文字理上推敲。
大乘法说的是灭合一圆融,但是我们必须把这个圆融也丢掉了,这时方得见性方才住进了自性佛位。所以,当五祖讲金刚经那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方得真明白,见了本性是那个无生无灭如如不动非常非非常的西,也就是“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
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又是什么?以我个人的浅见是拿起一瓶贴有“甲苯”标签的玻璃瓶给你看,问你:“这瓶子里装什么?”你会回答:“甲苯。”因为一般人看到文字相就认定其意;商是换成去问一个美国人而他又不懂中文,他会怎么答?
“不知道!”
禅是很自然的,一个修行人在心性上进入了某种层次之后,他会因缘于所做的事、所说的话,一切行止间体会到整个宇宙在自然的运行下所作的种种能量变化。心能体会到这点就是禅!如果不用心去思惟乃至明明白白,相用文字相去追寻“心”的世界是绝对不可能的。
因为,佛性的这个“心”创造了虚空,虚空十二种能量运作尘劳而产生了法界,法界经由时间能量的作用而产生了万相万物。在这万相万物之中一颗小小的地球千百种语言文字里的中文--你想以这个中文文字相去追寻“心”是不是有如井底之蛙怎知大海阔壮?!
可是反过来说,如果以“心”来看诸般佛经的文字相那可就“一听理证,因事证尽”!
现在我们回头看看第三个问题!
六祖看到神秀的偈知其未见本性,知道落于文字上有为法是不对的。(且先看六祖初遇五祖的答话:“只求作佛”,当时六祖并不知道佛是不可求的--想成佛在于自求内证!所以,我们可以想像六祖悟得本性以前的观念和一般人相同:非正即负,错的相反就是对!然而此为外道世论--有比较心。)所以六祖以完全相反对等的方式托张日用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名偈。五祖虽然明知他未见性,但是怎的说是比神秀强上一些--因为六祖可以看出神秀并未见性。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六祖并非欺世盗名之辈。他是十足的锐利慧根,只是在当时还未受到五祖的密付心印直指心证罢了。所以当五祖问:“米熟也未?”惠能日:“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真是依情依理而答没半点矫情。
所以,紧接着第四个问题:这六个时辰里六祖在想什么?就可以明白了。我们可以想像以六祖的慧根利器必定极尽思惟反覆参究--为什么错的反面不是对的?
在世间法上“错”的反而就是“对”,但是在佛法上为什么不是?六祖在这段时间内可以说是心(思惟)与禅(佛意)在定(参研不断)中自然而然的结合。
这对六祖是十分重要的一段时间,也是五祖以鞋擦偈、以仗扣地良苦用心所在。据我个人的理、事证上的见解--若欲大悟,先得一日二十四小时阶在定中皆不起念;而后才能在这“无念”的“定”中生“慧”--“之念”。
在这里我们学佛人要知道一件事--如果把你的脑袋识神一直用在想世间法的命财官科上,则佛性为五蕴所遮,终会在六道沉沦此起彼沉无得超越三界;但是,如果你的念头丝丝应扣于佛法大事,此时脑波的能量不但不损耗,而且在反覆参惟之下脑波的频率振动愈趋细致,也就是禅宗一门所谓的参得智生。
六祖此时终日沉思老在生灭法内轮转,是以斗然听闻五祖说到那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刹那,必定是石破天惊大醒大悟--何必去想着对错善恶生灭?所谓不住于前、不住于后,不思善、不思恶,无一切功德亦罪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