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后,元存勖送我出门,问我晚上有没有时间,想请我看戏。我辞说没有时间,下午已经安排好了和几位掌柜的见面,要谈一些事宜。
“真的不去?”他说着,已经把两张票摊开在我面前。
是改编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已经在大剧院里上演了三四天,据说反响很好,正好符合当下一些追求新式婚姻关系的年轻人的口味。
元存勖也许认为我是一个现代的独立女性,自然会喜欢这样的戏剧,其实我的骨子里从来没有越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看了也是白看。
他不容我多说,只说晚上连演两场,到很晚才结束,可以等我完事来接我。看到他如此积极的示好,我本来并不想接受,但是念在他悉心照看苏曼芝和屡次出手帮忙的份上,又不忍拒绝,便答应了,约定了地点和时间。
离开舞月楼,便去了王家在上海徐家汇的一处茶庄。也算是日前虎口下幸存的产业吧,和李掌柜、夏掌柜、方云笙等几个主事定在那里开华东区的业务会。由于事情比较繁杂,一直开到下午三点多。
说完事,其他人便都走了。方云笙留在最后,忽然说有一样东西给我看。我自然很是好奇——这个年月还有什么稀奇宝贝?
他从一扇玻璃茶柜上取出了一个紫砂的罐子,抓住了一把茶叶,放到我鼻子前,说,“闻一闻。”
我轻轻的嗅了嗅,一股奇香扑鼻而入,沁人心脾,不禁欣喜道,“可是安溪新产的铁观音?”
福建安溪的铁观音拥有与众不同的奇香,清爽怡人且香味持久,素有“七道过后有余香”之说法。不过,由于这些年战乱的缘故,很多茶树或是被毁、或是荒置,种类已经有所缺失。还有一些地方由于民生艰难,将茶园改为种粮田地,反复烧挖后,许多珍贵的茶树已近绝种。听母亲说,安溪铁观音的部分茶树即是如此,幸而大哥早些年派人在那买了一块地,对部分珍稀树种进行了移栽。没想到多年过去,这些树竟然已经长大成材,可供采摘了!
“来,品一品。”
说着,方云笙取出一套茶具,开始分摆茶器,温壶烫盏……和大哥同学多年,又在王家浸染许久,他对饮茶的一套程序再熟悉不过。
看到他娴熟的手法,忽然觉得时光陡然倒流,回到了多年前的青葱岁月,那时候,大哥、我还有云笙,都是那么年轻、爱玩、乐于享受……
二十多年过去了,仿佛一切都没有变。他还是他,我还是我。曾经,两道即将相交的线,被外在之力分成了万里之远、七年不见,而今,我们又回到了那个记忆中的起点。可是,上天还会我们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吗?允许我们再续前缘吗?
不会了。不会了。
我在心中潸然一叹,看着他将闻香杯里的茶水慢慢旋转倒入品茗杯,给我递来一只翠碗,开始搓杯拢香,轻啜慢饮,细细的赏玩汤色。
☆、第百十三章 茶之禅理
“怎么样?”方云笙见我抿了一口,笑着问道,眼睛里显现出格外期待的神色——他在等待我的品鉴,如同曾经的我常常等待他的评说。
“没想到这么多年来,你不但没有生疏,功夫还愈发老到。”我笑答。
“岁月催人老,也把心磨静了。茶道功夫转变的背后,其实是一个人心性与心境的转变。或是提升,或是退步,都是能够看到的。”
自然,每一种饮品,都有自身的味道。喝茶、品茶更是能看出一个人的心性修养。茶喝到一定程度,几乎可以同人心相连。无论欢快还是痛苦,饮一杯茶,沉浸在茶的清香中,心境已悄然不同。
“古人说,‘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不仅是说茶的学问,更是在说茶之禅理。”方云笙意味深长的道。
我听了,似懂非懂,但还是被他引着陷入了沉思。
于是,他便讲了一个“赏茶”的典故,是佛祖拈花的故事——“佛祖拈花,迦叶微笑”。据记载:在灵山会上,如来佛祖面色安详,一言不发,只拈花示众。众人神皆漠然,唯有摩诃枷叶尊者心有领悟,展露微笑。于是佛祖将花交给迦叶尊者,并嘱告“微妙法门,不立字文,教外别传,以心法传授与你”。展示茶叶,请来宾欣赏,这道程序被喻为“佛祖拈花”,表现出来时一种安静祥和、纯净自然的品茶心态,是为茶之禅理。
我听了,才有些恍然,“原来是这番禅理。从什么时候起,你也开始研习佛理了?”
我一直以为他还是那个喜欢英国浪漫诗歌的青年,心底藏着许多灵动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