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的纷杂的脚步声,他耳边隐隐约约听到嘈杂的人声,又仿佛是自家兄长的声音,那声音自遥远的地方传来,喊着他的小名:“小九儿,小九儿。”
苏萧心里明白,自己恐怕是梦魇了,觉得兆头甚是不好,心中不由暗叹:“阿兄啊阿兄,我这次恐怕又是白忙了三年。”正懊悔着,突然听到绣娘的声音:“先生快醒醒!先生快醒醒!礼部报喜的差哥来了!”苏萧自是不信,只当自己梦魇未醒,巴不得在这美梦里多呆片刻,哪里肯睁眼,只是耳边声音越来越大,更有人一步夺上来摇晃着他的肩膀:“苏年兄!苏年兄!你中了二甲啦!”
苏萧被这一惊,猛然睁开眼,只见王旬满面喜色,四下里早围满了贺喜的人,一名差哥儿模样的年青小厮立在床前,一面拿着金花帖子,一面实实打了个千儿,喜气洋洋道:“给进士公贺喜啦!小的给进士公送礼部的榜贴来了。”
那头,店家也自是喜不胜喜,老早就在院门口高高挑起几大挂冲天的炮仗,当下就噼里啪啦地放了起来。院子里挤满了看热闹的街坊邻里,沾喜气的士子学生,楼上楼下一时间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将方才满屋子的清冷一扫而光,仿佛那空气中弥漫的药味,也透出了喜气。
苏萧慢慢地支起身子,将那金花帖子接了过来,只见那帖子上用台阁体的蝇头小楷工工整整书写着自己的姓名籍贯和生辰八字,到这时候他才终于相信,这次是真的被点取了。
苏萧从怀里掏出碎银两,给那报喜的差哥打赏,那人喜笑颜开,又说了许多官运亨通步步高升的吉利话,方千恩万谢的去了。
王旬看苏萧精神终是不济,帮忙打发了贺喜的人,待到一两个时辰那些道贺的人慢慢散去后,他又张罗着让绣娘给苏萧熬了一锅滚热的米粥,就着店家晚间送上来的两碟子清淡的小菜和苏萧一并吃了晚饭。
虽说折腾了一日,许是吃了药的缘故,苏萧的精神反倒比晨日间好了许多,加上一日几乎水米未进,腹内饥饿胃口大开,吃完一碗又要再添一碗,他坐在床边打了个围拢,只露了脑袋出来,吃得个不亦乐乎,王旬在一旁也忍不住笑道:“苏年兄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啊!”
王旬是关陇人士,比苏萧稍稍年长几岁,与苏萧同住笔管胡同,考前举子们常去勾栏青楼等地,借了风雅之名,流连不返,其实不过是乱花迷人眼,心底不清净,胡天海地的闹几出风月故事罢了。当中也有动了活络心思的,借机打探消息,攀附官场内帷的贵人,打的又是别样的算盘。他两人对此多有不屑,加之王旬与苏萧祖籍乃是同地,因此两人多有往来照应,早已熟识。
王旬今科中了三甲,按理只得赐同进士出身,虽说也是蒙了祖荫庇护的天大喜事,但比起头甲二甲,到底还是矮了半头,换做旁人,难免心存芥蒂,好在他生性旷达,并不实在在意名次,特别是苏萧病中,他因此竟连闻喜宴都托故不去,苏萧到底心里有些过意不去,放下筷子朝他拱手,感激道:“年兄为小弟之病错过了闻喜宴,小弟孤身在外,年兄高义,小弟感念肺腑。”
闻喜宴,顾名思义,同年高中的贡生们闻听喜报而乐饮之宴。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众年少才子,踌躇满志,醉饮曲江,兰溪解舟,□□劝盏,何等风流!
一场闻喜宴,彼此攀交同乡,相互援引故知,引荐拜上一拜朱门紫袍,杯来筹往间早已是眼色勾动,暗流奔涌,哪里是些简单地以文会友,诗词唱合的典故?
王旬笑道:“你我两个,说这些做甚?本来就不足挂齿的小事,你倒这样郑重其事起来。你不知,王某从来不耐烦那些迎来送往,闻喜宴罢了还有同年会,同年会撤了还有樱桃宴,再跟着又是琼林宴,今后,咱们还怕少得了这些虚文?”
苏萧听王旬一路这样会那样宴的数下来,想着凭着今后锦绣前程,父兄的冤案迟早可得到昭雪,不由连日来压抑自苦的心情松了一松了,也撑不住笑了起来,道:“年兄说得是,小弟是个俗人了。”一面说一面又忍不住咳起嗽来。
王旬夹了一筷子青菜放在苏萧碟子里,关切道:“一个虚景席面,去不去都可罢了,倒是苏兄你,弱得跟个什么似的,一阵风就能把你从贡院榜墙下吹到城外头去,得好好将养才是。”
苏萧连连点头,低声感怀道:“年兄真乃古道热肠之人。”
官场水深,前路险恶,难得遇到志趣相投,宽厚待人的人,更难得王旬这样不以俗事萦怀的心境,颇有几分春秋古侠之风。苏萧一面自愧不如,另一方面则不由生了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