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旧例,新嫁的女儿要由本家的兄弟背出闺房送上影照外的花轿。待到了婆家,那长长的红喜毯要从拜堂的正厅铺到大门外去,越是讲究旧俗越是论说排场的人家,那红喜毯便越是铺得长。到了婆家,新嫁娘要被一左一右两位喜娘搀扶下花轿,直接踩上喜毯,那一双玲珑娇小的绣鞋绝不能被一丁点秽物污了去,表的就是女儿家冰清玉洁之意。
阿兄还在的时候,总是打趣她:“像我家小九儿这么刁蛮,哪家哪户敢娶了你去?为兄可是巴不得早日把小九儿背上花轿,到时候,必得让夫家摆出十里红妆来迎我家的小九儿!”
如今,阿兄早已冤死狱中。
她孤身投奔夫家,明面上说的是嫁人,心里却一清二楚,夫家里上至老夫人,下至小奴婢,背地里不知怎地嫌恶她。恐怕暗地里还在编排她,为何不一条白绫随了父兄,直接奔了黄泉路,既做出一个孝女的样儿,也好全了夫家的清白名声。
哪里还妄想什么十里红妆?
邱家虽然让邱二公子与她这样的不祥人成了亲,但是能省的俱都省了,一无亲朋二无主证三无良辰,一顶小轿就将人抬进了府门。熟络的,倒还知道二公子娶亲了,不知道的,还打量着是邱家的老太爷纳了哪户美貌的小寡妇做四房呢,何来什么喜毯红帐?
只桌上一对红烛,床上两眠新被,还能勉强算是成得了双。
她知夫家极是不满这桩婚事,可现而今她无依无靠,能依仗的,唯有那未曾谋面的夫婿。况且,她私心里总还想着,邱家二公子与阿兄有同窗之谊,若他是个明理之人,定会信她,定会信她自小仰仗的阿兄,绝不是那种为着中饱私囊而视大义为无物的小人。
待到夫婿的脚步声急匆匆而来,她的心里宛若揣了面锣鼓一般,敲得没有半分停歇。
然而,她的良人径直拿了喜秤,挑开了盖头,快得连她还没来得及仰头对着他说一句话,快得连自家郎君的面容,她都还不曾看清,面前的那个人几乎是连看她一眼都不曾,就直接拂袖而去。
第二日,邱家二公子便借着上京赴考之名,离了故里,奔了帝京。从此之后,再未相见。
这面,王旬吩咐了小厮婆子们安顿之事,转过头来,见苏萧一言不发,默默地站在门边儿上出神,不由奇道:“宣之,你站在那里做甚?”
闻听此言,苏萧才慢慢回过了神,已是四五年前的旧事了。她如今早已不是苏筝,可她居然还清清楚楚的记得那一夜的惨白红烛,记得那人拂袖而去的背影。
无言以对,心如刀绞。
她慢慢地笑起来,这笑容让王旬有一刻的失神,恍惚间竟然会觉得那笑容带着绝色女子般的浓秣艳丽,让他几乎不敢再多看一眼,他辨不清她到底是在笑还是在哭,只听见她慢慢地说了一句不搭前村后店的话:“方才听得令尊令堂康健,阖家美满,王兄真是好福气。”
☆、不速客
转眼已是桂子飘香之月,天气也渐渐转凉,吏部那头也终于传出了消息。苏萧在第二甲中尚且算是排前头,倒没有再等来年,就直接补了礼部主客清吏司主事的缺,虽说礼部的事不算清闲,主客清吏司也算不上油水衙门,让她到底还是松了一口气。
王旬名居第三甲之中,没有苏萧那么顺当,选榜前几日,便有小径消息,说道是京中官缺尚少,第三甲的贡士们均只得待到来年春归守选,等着下一拨儿外放的缺了。
这消息一出,贡士们的心都凉了一半,谁不知这些风丝丝儿都是用来哄人的?外放历来是肥缺,外放一州一府,随便做些个什么,不比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日日苦哈哈的摸黑上早朝,战战兢兢听训斥,领着那么些月俸银两,算仔细一分一厘苦捱时日要好得多么?
多少人眼巴巴地瞅着下头的那些个太师椅呢,若是空缺出一个半个来,早就被那些耳报神似的京官们眼尖手快捞了去,哪里还有王旬这拨儿的贡士们的份?这一等,可不知要到什么时候了。本来只差二甲就两三名,却硬生生要往后拖上一两年,且不说王旬自己,就连苏萧也闷闷不乐,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