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应该要求中国做一些事。kunlunoils.com他没有要求中国的军事保护,也没有谈任何军事结盟的敏感话题。而是很正大光明的请求中国全面援助邦特的各项建设和大量的粮食援助。
这本来也不算什么,自从中国在2005年结束了从1978年安置越南华侨难民时开始接受的长达26年的国际粮食援助历史后,中国就开始逐步完善了对外援助法律,并在第二年就以57万7000吨的援助总量,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国。当时中国政府成为世界粮食计划署宣传的解决贫困人口温饱方面的典范,至今没有其他国家能够做得更好。
而中国主要的捐助对象就是朝鲜等周边穷国和非洲众多极度贫困的国家。
但是邦特的要求则是非常的庞大,他们请求中国在其国家的党、政、军等所有的重要部门和岗位都要聘请中国顾问参与,特别是农牧渔等产业上,基本除了直接来军队,相当于是中国可以全面影响邦特的一切权利,需要的援助人员数量达到几万人,加上家属可能差不多近10万。
这让中国也是有些左右为难。虽然是一次中国势力全面进入非洲的好机会,但是这国际名声却不好,它与中国一直强调的不寻求世界霸权的言论相矛盾,而且太急反而会让非洲其他友好国家疑惧,生出无数误会和反感。
因此中国政府反而要非常慎重的考虑。就是为这个双方讨论的时间最长。
崇浩一眼看出这是大元老以退为进的计策,实际是一种借鸡生蛋,利用祖国的力量培养自己的人员,巩固强化当地的华人势力,同时加强了和中国的紧密关系,依靠中国来对抗美国和欧洲列强的压力。
当年中国的《对外援助法》也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讨论才基本通过的。
中国周边国家也经常出现一系列自然灾害,给受害国带来比较严重的影响,中国感同身受,果断地提供了慷慨的援助。
但海啸、地震、自然灾害、金融危机、流行疾病、环境污染等事件的出现,也向中国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那就是如何持续高效、量力而行同时又能够科学地向受援国提供援助。
作为一个负责的地区大国,中国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稳定有着越来越大的责任,中国的睦邻、富邻、安邻政策也要求中国为这一地区其他国家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当这些国家遇到困难或自然灾害的时候,中国更应该伸出援助之手。
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大国,中国与世界上多数发展中国家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与这些国家历史遭遇相似,发展阶段相近,经济互补性很强,也需要相互援助、互利合作。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对第三世界的援助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对外援助思想。其中主要体现在20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与非洲国家关系五原则和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原则。这些原则确定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基本思想和立场。中国的对外援助思想是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之上的,是有别于西方国家以干涉别国内政为主要目的对外援助政策的。
在改革开放前的特殊年代,中国采取只对外援助而不接受援助的作法。中国唐山大地震时,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中国谢绝了国际上所有的援助。但中国给予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以及一些非洲国家的援助是巨大的。有些产品中国人自己没有享用,而是直接援助国外。可以是说牺牲自己、帮助他国。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推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对外交往能力得到飞速的提升。在与发达国家交往的同时,中国仍然把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和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作为对外政策的重中之重,同时注意纠正历史上的一些错误作法,改变了政治第一政治挂帅、经济单纯为政治服务的作法,鼓励发展中国家把发展经济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力求形成与这些国家互利双赢的共同发展模式。中国的对外援助政策也开始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创造了一些更加符合经济合作规律的新的作法。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发展的不平衡带来的贫富分化局面的加深,南北问题十分严重,随之而来的是援助与相互援助成为国际关系中日益频繁的现象。
这就给中国对外援助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中国面临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援助课题,所以对于援助的方式、援助的范围、援助的数额都需要上升到科学决策的层面,这些课题解决得好坏,不仅关系到受援国的利益,也关系到中